“皮蛋處處有出產,風味還數袁州好?!苯饕舜海ü欧Q袁州府)生產的松花皮蛋,又稱袁州皮蛋(別名彩蛋),歷史悠久,是江西省非遺美食,也是江西久負盛名傳統(tǒng)名特食品之一,松花皮蛋也成為江西老表春節(jié)家庭年味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佳肴。
據《袁州府志》和《宜春縣志》記載:宜春縣物產豐富,盛產麻鴨,其鴨蛋為皮蛋上等原料蛋。關于袁州皮蛋的傳說,據《宜春縣志》記載:在清光緒三年,也就是1877年9月間,袁州府郊西村圩有位養(yǎng)鴨的農民,將當日趕集沒賣完的五十多枚鴨蛋,用谷蘿裝好,并折了一些樹枝遮蓋蘿口,寄放在一個名叫歐陽福泉的蛋莊老板家里。由于這位農民家里有事,隔了幾個圩日(當地是四日一個圩集)才來圩上趕集。
這期間,老板娘不知放在屋角的舊谷蘿里裝著蛋,便把烤火用過的茶殼灰倒入蘿內,蛋莊老板也把吃剩下的茶水和茶葉渣倒入其內,等到這位農民來取鴨蛋賣時,見蘿里裝了半蘿茶灰茶渣,扒開灰取出一看,蛋殼變青色了,氣得把蛋往地上一摔,,誰知有幾個摔破殼的鴨蛋竟然蛋白晶瑩透明,蛋黃呈深綠色,凝固已成膠狀,有茶紅、豆綠、深灰等幾色,仔細看蛋體上還有不少松花紋,賣蛋農民和蛋莊老板都很驚奇,撿起來嘗了嘗,感覺味道很好,風味獨特。
于是,蛋莊老板靈機一動,便和這位農民商量,按照谷蘿里當時倒進去的這些茶渣方法,試制出第一批松花蛋,特別美味,并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,叫“松花皮蛋”。
到清朝末年,袁州城里已發(fā)展到20多家專門生產經營松花皮蛋的作坊。其中以“高金茂”、“生洪順”等最有名氣。當時年銷售量達到一百萬枚。除暢銷江西省外,還由天主教傳教士帶出國外,饋贈親友。到解放前,這行當最興盛的時候,宜春街上有40多家作坊制作和經營皮蛋。
解放后,宜春市袁州區(qū)被評為中國松花皮蛋的重要產地。在原有制作皮蛋的工藝上,又探索研制成功“無鉛松花皮蛋”,備受海內外顧客青睞,先后榮國家商業(yè)部、江西省優(yōu)質產品獎。2010年6月,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,袁州松花皮蛋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如今,宜春松花皮蛋已年產近千萬枚,其中出口量達到600多萬枚。
今年我家的年夜飯,就有大家愛吃的松花皮蛋。在南昌的集貿市場上,一塊五一個,價格實惠,做法簡單,美味爽口,很受大家的歡迎喜愛。
年味餐桌上的江西宜春的送花皮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