岳母八十多歲了,已多年不做米糕。一天,她把幾塊糕印拿出來對我說:“你要看得上眼,就拿去放著吧?!蔽倚廊皇占{,帶回自己家中。
這幾塊糕印,長的40余厘米,短的不到30厘米。長的,有5—8個圖案不等,有梅蘭荷菊,月季牡丹等花朵及和合、玉魚、鼓板、磬、靈芝等八寶。圖案四圍,以長方形、正方形和圓形的為多,另有菱形、六邊形、梅花形、海棠形、壽桃形等;短的圖案主要是動物,有豬、羊、雞、魚等,形態(tài)各異,比較生動。還有兩塊單個圖案的,一個是矮胖酒瓶式,上截瓶頸為手柄,下截瓶身寬廣處有個桃形,中有壽字,兩邊是蝙蝠,寓意“福壽齊天”;另一個是塔形,由許多元寶堆積而成,寓意“財源茂盛”。
以前,我的老家也有不少糕印,目前大概在兩個哥哥家里。而四十多年前,高中畢業(yè)回家勞動的幾年,臘月里曾走街串戶,看過多戶人家做糕,也就見識過多種圖案的糕印?;叵肫饋恚鋱D案題材豐富、多元,大體上可分為五類:一為花草鳥魚,如蘭花、荷花、菊花、梅花、喜鵲、鯉魚等,表示如意吉祥;二為家養(yǎng)牲畜,如豬、馬、牛、羊、雞等,描繪生活富裕;三為金銀財寶,如一個個銅錢穿起來,一只只元寶堆成山,寓意財源滾滾;四為福祿壽喜等字,如正楷的端莊,草書的狂舞,期盼美好未來;五為道釋傳說,如觀音、菩薩、羅漢、神仙等,表達祈福愿望。如此可見,糕印的圖案活生生地反映了老徽州人的社會倫理觀念、積極上進的精神和濃厚的文化氣息,與徽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;另外,糕印木雕有凹刻,有凸刻,有淺浮雕,有深浮雕,有花邊,有象形,雕刻精美,玲瓏剔透,也可以說,它是皖南徽州木雕這一萬紫千紅大花園里的一朵奇葩。
所謂糕印,顧名思義是用來印制米糕的。不過,徽州人口中的米糕,和其他地方的米糕實質(zhì)卻大不相同。外地的米糕,大多是將糯米、秈米、黑米蒸熟了,一層一層地放上白糖、紅棗、豆沙……再經(jīng)壓實,然后切塊食用;或者把和了糯米的秈米(有的干脆就是小米),炒熟后拌了芝麻、桂花、白糖等,再細磨成粉,然后入甑蒸熟,切成片狀食用,這些米糕的特點是糯糯的,軟軟的,幾天內(nèi)就必須要吃掉。而徽州的米糕,則是把炒熟的秈米磨成粉,有的還加上芝麻粉,和上糖水,拌勻后用糕印印制成型,再放上糕簝,用炭火焙干,硬而酥,香又甜,存放數(shù)月半年都沒問題。于是,若是自己家里做米糕,就非得有糕印。當然,糕印也不是每家都有的,大戶人家備有十幾二十塊很正常,有些家庭狀況過得去的人家也有個五六塊,許多生活貧困的農(nóng)戶如若做糕,都要提前打招呼,屆時到鄰居家借糕印用一用就罷了。
過去,因少有糕點,米糕就跟凍米糖一樣,是徽州人新年前必做的糕點,更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。臘月一到,得準備糖水。清糖(飴糖)用做凍米糖,但它遇熱即化,不能做必經(jīng)烘焙的米糕。有錢的人家買蔗糖,一般的家庭則更多的是想辦法自制糖水,而種植了甘蔗的人家最容易,壓榨甘蔗水熬成糖水便是。一些生活困難的人家,也有壓榨新鮮苞蘆稈的汁水熬成糖水,當然,這是不大甜的。更有的人家,去山上采來野生的油櫻籽(金櫻子的果實)鋪在地上,用穿著新草鞋的雙腳滾搓,去掉外面的刺,篩后洗干凈,放進石臼舂碎,然后煮熟,榨濾出汁水,便可熬成糖水。這種“糖水”雖然有些苦,但止咳作用很好,我小時候得過百日咳,母親就用一升米跟鄰居換了一小碗油櫻糖,給我慢慢地摻熱水喝,故記憶頗深。
米糕做得最多的是白米糕。秈米就行,要炒熟,炒得白米微黃噴香便好了,再用小推磨磨成細粉。小時候,母親和姐姐多次做米糕,我就在邊上看,有時不僅是看,還常常伸手亂攪,弄得全身都是白粉。母親先用溫水把蔗糖泡開,一斗米一般用四斤蔗糖或五斤白糖,接著把面板擱在長凳上,倒下米粉,和上糖水,攪拌揉搓,配好干濕度,以“不干不潮,不黏不散”為好。在母親泡糖水、和米粉時,姐姐則用大鐵鍋生著了炭火,蓋了爐灰,套上糕焙竹圍,擱好糕簝。
開始做糕了,母親和姐姐分工合作。母親擺上幾塊糕印,同時滿上糕粉,用粿碌使勁滾過幾遍,拿薄薄的銅刀,把糕印面上刮平,又用粿碌滾滾光滑,就撥給一旁的姐姐;姐姐則抓起一塊塊撥過來的糕印,翻過來在面臺邊上一拍,一塊塊嫩糕就制成了,順手放到旁邊的糕簝上。糕簝有上下兩層,需不時調(diào)換,以免米糕焙焦。每次,我都會迫不及待地先吃幾塊嫩糕,對焙好的米糕則放一些到口袋,找小伙伴們?nèi)ァ艾F(xiàn)寶”,再分給他們嘗嘗。
純芝麻是無法做糕的,因為它油脂太多,既磨不成細粉,也壓不成糕,必須加秈米,而且米多芝麻少,一般秈米和芝麻以3:1為宜,分開炒熟,和在一起磨成細粉。芝麻糕很香,嚼起來又比白米糕酥松,是糕中的上品。
家鄉(xiāng)是山區(qū),米少苞蘆多,于是不少人家都做苞蘆糕。把炒熟的苞蘆磨成細粉,其他的諸如和糖水,用糕印印制,用炭火焙干等程序,跟做白米糕、芝麻糕是相同的。
白米糕、芝麻糕、苞蘆糕等除了過年食用、招待客人外,平時更是孩童們的喜愛之物。男孩們得了豬馬牛魚形狀的,常常是歡天喜地;而女孩們?nèi)缛裟玫搅嗣坊?、荷花等花樣的,則會愛不釋手,大家都舍不得吃,有時甚至會舔了舔又放下,在口袋里捂上好幾天。此外,這些糕也可以當干糧,上山下田,外出趕路,如果覺得有些餓了,便嚼上兩三塊,再捧幾把清清的河水或甜絲絲的山泉水喝喝,肚子就會半飽,接著干活、趕路也就有勁多了。
進入二十一世紀,農(nóng)村里已鮮有人家做米糕了,而糕印也隨著古董商走村串戶慢慢收買,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,退出了歷史舞臺,但它折射出的文化和藝術(shù)價值,至今卻讓人深為贊嘆和深思。我不是文物收藏者,對岳母給的這幾塊糕印,卻也會好好地收藏起來,作為一段歷史和記憶的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