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烙餅之香
吳天勝
我們家都是南方人,卻偏愛面食,尤其是烙餅。世界上有許多的餅,我也吃過好多,惟有楊婆婆做的烙餅,最受我們喜歡,也最能勾出我們的饞蟲。
楊婆婆是我岳母,會做美食,尤其是她做的烙餅,深受大人小孩的喜愛。因此,大家都親昵地跟著孩子們叫她楊婆婆。
楊婆婆做烙餅很講究,主材也是用面粉,輔材用白糖、黑芝麻、葡萄干等等。所有食材用水調(diào)勻后,在盆里靜置一段時間醒面,醒好后在菜板上揉成直徑約二十厘米、厚約兩厘米的圓餅。
一般人做餅要么油炸,要么油煎,或者用烤箱烘烤。楊婆婆做餅有絕招,她用高壓鍋烙。團好的面餅放進高壓鍋內(nèi),扣上蓋子,在燃氣灶上用最小的火烙十分鐘左右就行。打開蓋子時,濃郁的餅香撲鼻而來。聞此餅香,體內(nèi)饞蟲涌動,口腔津液分泌。楊婆婆將烙餅反扣在菜板上,貼鍋底的一面平整焦黃,另一面成乳黃色,略微平滑。密密的芝麻和粒粒葡萄干點綴在上面,像極了孩子臉上的雀斑,生動有趣。烙餅被切成小塊,然后裝在筲箕里。這時,楊婆婆就在廚房里喊一聲,“餅烙好了,快來趁熱吃喲。”我們紛紛走進廚房,從筲箕里拿上一塊品嘗。
以前在部隊時,有一山東的戰(zhàn)友,他探親回部隊后,帶來一捆山東煎餅,分我們每人幾張。剛開始吃時,覺得煎餅薄如蟬翼,入口即化。那時部隊條件不太好,戰(zhàn)友們見了這等寶貝,就跟豬八戒見了人參果一樣,囫圇幾口就沒了。及至這時,戰(zhàn)友才說要怎樣怎樣吃才美味。他的意思是吃餅要有正確的吃法,就如打開寶庫一樣,須得有正的的打開方式。我們那時哪里顧得上講究吃法,只要能吃進肚子就行。雖然吃法不正確,但覺得那煎餅很香,吃得也很滿足。二十多年后,山東的戰(zhàn)友來看我,專程帶來了煎餅,我按著正確的吃法來吃,卻再也吃不出以前的那種感覺和味道了。
楊婆婆做的烙餅可熱吃,也可涼吃。趁熱吃時,需得仔細咀嚼,絲絲麥香繞滿牙齒。每一次咀嚼都會觸碰到芝麻,芝麻在齒間跳躍。輕細地嘎嘣響后,芝麻碎成粉齏,與麥香交織出餅的獨有香味。如若吃到葡萄干,那便是這一口或是那一次咀嚼中碰上爆珠般的感覺。當(dāng)然,楊婆婆做烙餅很舍得放葡萄干,每咬一口,都會有爆珠的驚喜。趁熱吃餅時,如若搭配米粥更爽。吃一口烙餅,喝一口米粥,再就上一口咸菜,勝卻人間美味無數(shù)。
涼吃又是另一種感覺,可作零食,也可當(dāng)輔食。一次全家去郊游,頭天晚上我們準(zhǔn)備了很多零食。楊婆婆又特別做了兩張烙餅,切成小塊,裝在袋子里??斓街形鐣r,我們游玩累了,便圍坐在一張石桌前,準(zhǔn)備補充體力。妻子拿出零食,楊婆婆取出烙餅來,我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烙餅。一家人圍坐在景區(qū)的石桌旁,一口餅、一口榨菜、一口茶,既扛餓,也解饞。我們吃時,吸引了好多路人,有小孩就站在我們面前“望嘴”。楊婆婆好心,取出一塊給他,小孩拿著烙餅跑開。可不大一會兒,小孩又帶來一個小孩,楊婆婆見他們愛吃,把剩下的烙餅悉數(shù)給了他們。我見那小孩拿著烙餅小跑到了另一張石桌旁,遞給了他的奶奶。他的奶奶吃了后,向我們豎起了大拇指。
“酒好不怕巷子深”。時間一久,團轉(zhuǎn)周圍,左鄰右舍,還有親戚朋友,都知道楊婆婆做的烙餅好吃。當(dāng)然,烙餅也是我家宴請客人的主食。家里來客人時,楊婆婆總要烙上幾張餅。遇上熟客,還提前點名要吃烙餅。酒酣之際,便是烙餅閃亮登場的時刻??腿藗円豢陲炏氯?,就會冒出一句贊揚的話語。那些贊揚的話,猶如爆珠般受聽。那會兒,便是楊婆婆的高光時刻,她的臉上溢滿了幸福的笑容。有的客人走時,見有沒吃完的餅,會主動討要。一來二去,楊婆婆每次都會多烙幾張餅,讓每一個客人吃好,還能帶走。
一時間,烙餅成了楊婆婆的身份標(biāo)志或招牌名片。有一回,朋友家請客,楊婆婆去時用幾張烙餅做了伴手禮。席間,朋友拿出烙餅,朋友的朋友們都說好吃,有的還問是在哪家店買的?朋友驕傲地指著楊婆婆說,這是我們楊婆婆做的,你們要吃,只能朝她買。
楊婆婆這時就說,歡迎你們到我家做客,管夠!
(作者系中國散文學(xué)會會員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