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縣小吃源遠流長,歷史悠久,起源于夏商周、晉、宋中原黃河流域中華飲食文化,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基礎,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著稱。
中原的飲食文化隨著中原人民的多次南遷傳播到沙縣。使沙縣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匯集地,這是沙縣小吃聞名全國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中國(沙縣)小吃旅游文化節(jié)官方定為每年公歷的12月8日。小吃探源
沙縣小吃實際上屬源遠流長的古代中原飲食文化傳統的一個分支,沙縣的不少小吃,還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意識文化的特點,有的小吃的制作方法,甚至保留著原始的特點,堪稱古代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
中原地區(qū)的飲食文化傳播到沙縣,自然同中原人民歷史上的多次南遷有關。根據族譜調查,沙縣境內各姓居民,無一不是中原各省(河南、山東、河北、山西、安徽)的后裔。分布極廣的各地漢人遷居沙縣,是沙縣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匯集地,這是沙縣成為“小吃城”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兩大流派
被稱為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的“活化石”的沙縣小吃,屬源遠流長的中原黃河流域飲食文化傳統的一個分支,它既有福州、閩南一帶的飲食特點,又有汀州一帶山區(qū)客家飲食文化風格。因此具有濃厚中華特色的沙縣小吃又分為兩大流派,即口味清鮮淡甜、 制作精細的城關小吃流派,代表品種有扁肉(面食)、燒麥、肉包等,獨具特色;口味咸辣酸、制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流派,以夏茂鎮(zhèn)為代表,原料以米、薯、芋為主,如米凍、喜粿、米凍皮(粳秈面)、牛系列等。 歷史上,夏因此外出經營小吃最早最多的是夏茂流派小吃,幾乎大江南北都有夏茂人的蹤跡,這種流動性也使夏茂流派小吃的原料加工與經營服務分離,即加工的不經營,經營的不加工,形成低工藝的簡單重復勞動。
而沙縣城關人則是山區(qū)文化,喜歡自己加工自己經營,即“前店后坊”的家庭式經營格局,城關流派沙縣小吃制作精細,品種多樣,成為沙縣小吃的主角。因此,到過沙縣的人必嘗沙縣小吃,吃了“沙縣小吃”都有“沙陽歸來無小吃”之感嘆。
小吃特色沙縣小吃以其品種繁多、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而著稱,成為福建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。沙縣小吃不但流行在三明市各縣(市、區(qū)),而且在南平、福州、廈門也可常常遇到掛著“沙縣小吃”招牌的小吃店,甚至北至北京、南至深圳,以及在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美國的太平洋旅游勝地——塞班島也有“沙縣小吃”的蹤跡。足見沙縣小吃影響之大、傳播之廣。據不完全統計,沙縣各類小吃有上百種,常年供應的有幾十種,蒸、煮、炸、烤、腌,加工方法多樣,米、面、芋、豆腐原料獨具地方特色,且來源豐富,家家戶戶都能做上幾樣,城區(qū)街頭巷尾日夜24小時都有小吃應市,非常方便。
行業(yè)發(fā)展
沙縣小吃在全國不斷“攻城拔寨”的同時,2011年7月,沙縣小吃澳門之行,不僅贏得澳門特首崔世安的厚愛贊譽,還促成了豐澤(澳門)沙縣小吃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。
2010年5月,沙縣小吃首次登陸寶島,博得臺灣同業(yè)的一致認可,也成為海峽兩岸交流的文化“使者”。當月,沙縣小吃還代表福建美食出征上海世博,首次在世界性的舞臺上展示自身的品牌價值,以及悠久的中華飲食文化?!吧晨h小吃有望在臺灣設點開店?!?br />
北宋時期,詩人柳永善作歌詞。教坊的樂工每譜寫出一個新的曲調,都找他來填詞。他創(chuàng)作的歌詞到處傳唱,一位從西夏歸來的官員甚至說:“凡有井水處,即能歌柳詞?!鼻曛螅@句名言出了新版本:“凡有井水處,便有沙縣小吃?!?,在傳播沙縣小吃品牌的同時,傳承一種源遠流長的中國飲食文化。
早在2006年,沙縣縣政府與中國烹飪協會聯合舉辦“首屆中國(沙縣)小吃文化節(jié)”,便推出“海峽兩岸風味小吃展”、“海峽兩岸小吃邀請賽”等活動。至2011年6月,中國(沙縣)小吃文化節(jié)已成為兩岸小吃交流合作的舞臺。
沙縣小吃已形成產業(yè)規(guī)模,小吃從業(yè)人員不斷壯大。沙縣小吃產業(yè)發(fā)展項目在中央、省、市領導的關心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,得到迅速發(fā)展。據統計,群眾外出經營"沙縣小吃"已達1.3萬余戶,近5萬人,約占沙縣農村人口總數的29% 和農村勞動力的55%,并帶動周邊地區(qū)城鄉(xiāng)從事沙縣小吃業(yè)人數近萬人,農民經營小吃業(yè)年收入近5億元。“沙縣小吃”已成為沙縣破解“三農”難題的重要舉措,成為推進城鄉(xiāng)勞動力轉移,解決農民和城鎮(zhèn)下崗職工再就業(yè),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渠道,同時沙縣小吃還豐富繁榮了全國各地的餐飲市場,給各社會階層人士帶來飲食方便。其次,發(fā)展區(qū)域不斷擴大?!吧晨h小吃”已遍及全國十幾個省市,其中發(fā)展上千戶以上的城市就有本省的福州、廈門、泉州,以及省外的石家莊、廣州、深圳、汕頭、珠海、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???、長沙、武漢等城市,并向江蘇、廣西、江西、云南、北京等省市拓展,乃至國外(如:新加坡等國),倍受各地消費者贊譽,“沙縣小吃”被譽為中國餐飲業(yè)的一朵奇葩,并成為福建省餐飲業(yè)向外發(fā)展的重要力量。
整合上市
沙縣成立了小吃集團公司,準備整合小吃業(yè)主入股。發(fā)展目標是搞連鎖經營并上市。
樂相森認為,沙縣小吃業(yè)要朝產業(yè)化規(guī)?;姆较虬l(fā)展,必須發(fā)展連鎖快餐的經營模式。而一些小吃業(yè)主已開始連鎖經營的嘗試。沙縣夏茂鎮(zhèn)人羅光燦2007年進入北京經營沙縣小吃,以其他行業(yè)帶來的資金,克隆洋快餐的管理模式。羅光燦說,讓顧客吃飽肚子已是快餐業(yè)最低標準,沙縣小吃的低價、快捷優(yōu)勢也越來越小。
沙縣小吃同業(yè)公會副會長鄧世奇表示,2000年的時候他參加一個展銷會得到啟發(fā),認為沙縣小吃將來一定會做成加盟連鎖的形式。2002年他在泉州嘗試加盟店,因材料配送和管理等原因失敗了。2007年,他成立了公司,吸納了很多社會股份,真正開始了加盟連鎖經營。
沙縣政府也在為沙縣小吃尋找未來。新上任不久的沙縣縣長袁超洪2011年10月在全國重點地區(qū)密集調研小吃業(yè)主。沙縣小吃辦現任主任鄭興景說,沙縣成立了小吃集團公司,準備整合小吃業(yè)主入股,走連鎖經營的路子??h委提出了沙縣小吃發(fā)展目標:“保牌、提質、連鎖、上市”。
注冊商標
為了帶領小吃業(yè)主做亮特色,打響品牌,1998年,沙縣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注冊了“沙縣小吃”服務商標,2002年該商標被三明市認定為知名商標,2005年被認定為福建省著名商標。2003年以來,沙縣小吃同業(yè)公會積極組織小吃業(yè)主多次參加國家、省級舉辦的各類行業(yè)活動,參加全國各級各類旅游烹飪大獎賽, 全國烹飪協會、福建烹飪協會還在沙縣舉行“中華名小吃”、“福建名小吃”專場認定會。
2008年10月,沙縣小吃同業(yè)公會組織參加了商務部在西安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餐飲業(yè)博覽會,其中三道中華名小吃品種在博覽會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推薦食譜菜品展中獲金銀獎。中國飯店協會、福建省烹飪協會分別于2003年、2004年三次到沙縣舉辦“中華名小吃”、“福建名小吃”專場認定會。眼下“沙縣小吃”翡翠餃、水果塔、菊花酥、雙色馬蹄糕等63個品種被認定為“福建名小吃”, 而扁肉、燒麥、芋包、包心豆腐丸等43個聞名遐邇的品種被認定為“中華名小吃”。2003年,沙縣被中國飯店協會授予“中國小吃之鄉(xiāng)”稱號。2006年11月14日,沙縣接受了中國烹飪協會關于“中國小吃文化名城”的認定。
文化名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