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9日,鹵制好的鴨子出鍋。新華網(wǎng) 劉云 攝
新華網(wǎng)昆明6月10日電(韓文萍 劉云)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。
從昆明市中心出發(fā),驅(qū)車不到一個小時,便來到滇池南岸一個名叫昆陽的小城。這里是航海家鄭和的故里,歷史文化底蘊深厚。這里,還有一種令不少人欲罷不能的美食——昆陽鹵鴨。
小鴨子里乾坤大
夏日清晨,灑水車慢悠悠地穿過街道,洗凈空氣中的浮塵。這是昆陽早上七點鐘的街道,人少、車少,有著讓人舒心的寧靜和安逸。街面上很多店鋪都還未開門,但一家名為“貓林鹵鴨”的店鋪里,人們卻已是忙碌開來。
70歲的遲麗芬早早地起了床,梳洗停當后,一定要四下檢查下才肯放心,哪怕是店里每個人都如常做好各自的活計。上午10點左右,遲麗芬的女兒朱曉蘭也趕到店里投入一天的工作。朱曉蘭去后廚看了一眼,臺子上擺滿了鹵過了一遍的鴨子,接下來準備二度下鍋,再鹵一遍。
說起“貓林鹵鴨”,很多當?shù)厝硕加X得好吃,“好吃”的緣由有很多,但選材無疑是頭一件要緊事。“貓林鹵鴨”選用的是滇池麻鴨,皮薄肉瘦、肥而不膩,正適合鹵制食用。
除了原材料要過關(guān),好吃鹵鴨還得“過五關(guān)斬六將”。
后廚幾口大鍋下爐火正旺,朱曉蘭的舅媽把鹵過了一遍的鴨子放進鍋里依次碼好,又將調(diào)料鋪灑在鴨肉間,蓋上鍋蓋,二遍鹵起。灶下是紅通通的炭火,灶上是熱騰騰的蒸汽,構(gòu)成了這平凡生活里最動人的煙火氣息。
4月29日,朱曉蘭正在鹵制鴨子。新華網(wǎng) 劉云 攝
小鴨子里乾坤大。要想鹵出一鍋好吃的鴨子,要經(jīng)過很多道工序。朱曉蘭介紹,鴨子在指定地點宰殺好后,運到店里進行腌制,腌制的過程全部是人工搓揉,這樣能夠確保腌制得均勻、入味。
腌制20多個小時后,要將鴨子清洗干凈,才能上鍋鹵?!傍喿右u兩遍,第一遍鹵1個半小時,給鴨子翻個身,接著鹵1個半小時;然后把鴨子撈出,晾涼拔掉細毛后,再鹵第二遍,大概40分鐘左右,這樣鹵出的鴨子入味,肉也不會碎?!敝鞎蕴m說。
每一家鹵鴨店都有獨特的“味道記憶”,“貓林鹵鴨”的味道就掌握在遲麗芬手里。鹵鴨的過程中,遲麗芬一一介紹鹵料:有草果、干椒、八角、砂仁、花椒、桂皮等,還有一個秘制的鹵料包,一共有20多種調(diào)料。再加上百年老鹵的浸潤,“貓林鹵鴨”才有了獨特的味道。
“媽媽做鹵鴨已經(jīng)有40多年了,雖然我也學會了配料,但是她還是不放心,非要親自配好才行。”朱曉蘭說。
一家人同心做好一件事
鹵制鴨子的間隙,朱曉蘭說起了鹵鴨店由小到大的那些年。從祖輩開始挑著擔子在茶鋪門口賣,到后面有了一個小鋪面,到如今發(fā)展為一家總店三家直營店,一輩又一輩,鹵鴨的手藝就這樣傳承下來。
是什么讓一只小小的鹵鴨在幾代人手里傳承?“可能還是源自于對這份手藝的責任感,丟失了很可惜?!敝鞎蕴m說,她小時候就跟著家人學做鹵鴨,但因為全部是手工制作,所以覺得特別累,那時她真的不想做鹵鴨。后來她雖然有了一份穩(wěn)定的工作,但也不是特別有成就感,想到這份手藝沒人傳承,不免覺得可惜。于是,她辭職回到家里,與家人一起專心研究鹵鴨的制作技藝。
4月29日,一家人正在吃飯。新華網(wǎng) 劉云 攝
如今,朱曉蘭與父母、舅舅、舅媽等一起努力,把“貓林鹵鴨”這個品牌做得有聲有色。
在朱曉蘭看來,這份事業(yè)的成功跟家人的同心協(xié)力密不可分,“家人一心,用心做好一件事,不僅把店鋪做得越來越好,我們也感覺很開心。”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