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司馬光砸缸”救人的故事,家喻戶曉,一直流傳至今。里面講到的“缸”,是大戶人家用來盛水防火或后花園里養(yǎng)花養(yǎng)魚用的,在我們家鄉(xiāng)通常會把“缸”叫做大甕。

在我的家鄉(xiāng),村民們不論是貧窮還是富裕,家家戶戶或多或少的都有幾口大甕。有的是用當?shù)氐哪嗤翢频哪啻螽Y,有的是龍泉渭口河用陶土燒制的陶瓷大甕。前者就地取材,比較便宜,易碎。后者運輸比較困難,制作工藝也復(fù)雜,結(jié)實耐用,質(zhì)量好。有的村民買不起好的陶瓷大甕,就選擇有點瑕疵的、或者甕壁上有裂縫、或者甕沿斷裂的等等,這些讓鋦匠們簡單修補一下,都不會影響使用,深受村民們的青睞。
在那貧窮落后的年代,家里能有幾口大甕,那是很自豪的一件事。通常狀況下,一般家庭會有三種大甕,盛水的叫水甕,腌咸菜的叫咸菜甕,盛糧食的叫糧食甕。
每個家庭最顯眼、最方便的地方,必定有一口水甕放在那里。水是生命之源,人們每天都要和水打交道。為了保證一天的用水,村里人每天早晨第一件事,就是到淄河邊那口老水井中挑水,每天都把水甕挑滿水,保證人口和牲畜的用水。
放學(xué)或干活回家,又累又渴,第一件事,就是走到水甕旁,拿起用葫蘆做的水瓢,掀開蓋在水甕口上的蓋件,舀上一瓢涼水,“咕咚咕咚”酣暢淋漓地喝個痛快,從嘴角漏出來的水,淌到肚子上、衣服上濕漉漉的也不在意。
現(xiàn)在的孩子們都不知道水甕為何物件,只知道擰開水籠頭,自來水就會“嘩嘩”流出來。于是,水甕這個儲蓄水的物件,消失在城市中,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。
村民們都經(jīng)歷過饑荒歲月的日子,都知道糧食的重要性?!爱Y里有糧,心中不慌?!边@種底小、腹大、口大能吞吐大約四五百斤糧食的大甕,成了人們儲存糧食的最佳容器,大甕冬暖夏涼,甕體有一層“釉子”能防止漏水受潮,而且,還不易生蟲子,優(yōu)點特多。
麥收過后,人們把曬干的麥粒裝到大甕里。秋收后,又把曬干的高梁、玉米、谷物等農(nóng)作物裝入大甕里。糧食的儲存,里面蘊藏著很多技巧與經(jīng)驗。村民們會根據(jù)糧食的多少來購買大甕,大甕成了富裕人家的標志。村民們都會精打細算,細水長流,儲存夠吃一兩年的糧食,以備不時之需,防患于未然。若遇到災(zāi)荒之年,或收成不好的年景,也能夠應(yīng)付過去,不至于混到要飯的地步。從我記事起,父親就在西屋北間里,存放了幾個大小不同的大甕用來盛糧食。
上世紀七十年代前,地里的糧食產(chǎn)量低,家里人口多,吃飯的多,掙工分的少,自然分的糧食少,能夠填飽肚子就算是不錯的家庭,而大甕經(jīng)常是空著的。八十年代初,實行家庭聯(lián)產(chǎn)承包制后,糧食一年比一年打的多,有了結(jié)余,大甕才真正有了它的用武之地。人們家里的大甕都裝著滿滿的糧食,幸福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。
父親病危時,把我們兄姐弟五人叫到病床前說:“居家過日子,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,我這輩子也沒有多少積蓄,只能每人分給你們一大甕糧食了?!甭牭竭@里,我早已淚流滿面,父親是窮怕了,是用自己的親身經(jīng)歷,給我們講述了“家中有糧,心中不慌?!钡纳羁痰览?。
前幾年,國家大力提倡節(jié)約用糧的號召,為了減少老鼠對糧食的危害,有了用鐵皮制作的糧倉,我也分到了一個。新生事物感覺挺新鮮,它上下活動有三級,還有取糧口,極為方便,我一股腦地將糧食都存放進去了。次年在取糧食時,聞到了一股發(fā)霉的味道,感覺糧食出了問題了,將玉米全部挖出后,發(fā)現(xiàn)倉底的玉米全部腐爛,發(fā)出陣陣嗅味和熱氣。分析原因,是鐵制容器受熱后容易產(chǎn)生潮氣,不易散發(fā),越積越多形成了霧氣,糧食受潮發(fā)霉,經(jīng)過此次教訓(xùn)后,我依然用大甕儲存糧食。

用大甕腌咸菜,可能現(xiàn)在的家庭用的少之又少了。在過去的年代,家里的人口多,咸菜成了家庭里菜的“主角”。只要從咸菜甕里摸出一根紅蘿卜咸菜,就能吃一頓飯,再喝上一碗白開水,一頓飯就算解決了,很簡單,哪有像現(xiàn)在這樣,每頓飯不炒上幾個菜不算吃飯。
小時候,每年的秋天,母親都會把分到的紅蘿卜、水蘿卜等清洗干凈,排放到大甕里,排一層蘿卜,加一層粗鹽,加足水和茴香、花椒等大料。別看母親淹的這么一大甕咸菜,卻不夠我們兄弟們摸的,那個時期咸菜就是菜的代名詞,頓頓咸菜,偶爾做個炒菜,那算是開了洋葷了。
大甕的用途很廣泛,用大甕生豆芽,用大甕釀酒,用大甕盛水果,用大甕盛干糧等各種能吃的東西,類似現(xiàn)在的恒溫箱。
太河咸菜廠倒閉轉(zhuǎn)產(chǎn)時,淹咸菜的大甕都拉到淄河灘砸碎了,我看了覺得可惜,便找來一輛三輪車,拉了十幾個大甕,放到了我的“百果園”中盛水,讓它們在果園中形成一個能自己調(diào)節(jié)的小氣候,種菜的時候舀水也方便,一舉多得。
每次走進“百果園”,看到這些大甕,盛著滿滿的清水,就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親切感,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產(chǎn)物,它曾以博大的胸懷,帶給人們感動與溫暖,帶給人們希望與力量,它里面有著一種“備戰(zhàn)備荒”的精神,它里面有一種傳承的紐帶,維系著我們,它是我們這一代人,永遠抹不去的濃濃鄉(xiāng)愁。
——2022年5月2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