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,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鎮(zhèn)戶弄村稻田變成一片金黃。這里種植的“毫秕”等品種的貢米聲名遠播,暢銷全國各地。其中,由芒市遮放小畢朗米業(yè)有限公司董事長線小晃一手打造的“小畢朗”(傣語“小媳婦”“小嫂子”之意),就是當地助農致富的貢米品牌之一。
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的線小晃說,將始終代表農民、為農民發(fā)聲,團結帶領基層黨員群眾感黨恩、聽黨話、跟黨走。
“小畢朗”踏上創(chuàng)業(yè)路
1992年,線小晃嫁到遮放鎮(zhèn)戶弄村,成為一名“小畢朗”。那些年,雖然村里家家戶戶都種植水稻,可日子過得很清貧。
線小晃是一個愛琢磨事的人。漸漸地,她發(fā)現村里很多農戶都種植油菜,可沒人從事油菜籽收購和加工。1999年,線小晃夫婦決定嘗試加工油菜籽。
那時,當地很多村民還被“寧窮勿借”的思想禁錮。可線小晃說服丈夫到信用社貸款5萬元作為啟動資金,在街面上租了一間鋪面,購買了一臺榨油機,開始加工油菜籽。當年,線小晃一家的年收入達五六萬元,還清貸款后還略有結余。
云南有民謠說“下關風,龍陵雨,芒市谷子,遮放米”,遮放米因為品質優(yōu)良,明朝天啟年間曾被明熹宗封為“貢米”。
△遮放米因為品質優(yōu)良有著“貢米”之稱
1995年,積累了一定創(chuàng)業(yè)經驗的線小晃開始琢磨做米文章。她開著手扶拖拉機走村串寨收米,然后又送到鄉(xiāng)鎮(zhèn)集市去賣。
2002年,線小晃從銀行貸款20萬余元,正準備購置碾米機、粉碎機等設備大干一場之際,丈夫卻病倒了,好不容易貸到的款只能給丈夫治病。所幸,在各級黨委、政府的幫助下,線小晃的大米加工廠得以創(chuàng)辦起來。
續(xù)寫“貢米”傳奇
遮放鎮(zhèn)雖有“貢米之鄉(xiāng)”的美譽,可由于受谷種質量和種植技術不高的影響,前些年,村里的稻米收成不好、價格也上不去,外出務工的村民越來越多,村莊也越發(fā)蕭條。
為此,線小晃專門成立合作社,挨家挨戶動員婦女參與種植,決心帶領村民續(xù)寫遮放“貢米”傳奇。
為激發(fā)村民的積極性,合作社不僅承諾為種植貢米的農戶免費發(fā)放谷種、傳授種植技術,還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從農戶手中收購谷子,對困難家庭給予資金補助。
△培育稻苗
2008年,線小晃用80萬元積蓄新建了一家大米加工廠,并成立了芒市遮放小畢朗米業(yè)有限公司。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農戶+基地”的形式,構建貢米從種植生產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(yè)鏈。
隨著合作社和公司的不斷發(fā)展壯大,線小晃意識到創(chuàng)建品牌的重要性,于是給自己的產品注冊了“小畢朗”商標。
帶領群眾增收致富
如今,線小晃的公司每年產值達7000萬余元。公司在不斷發(fā)展壯大的同時,也帶動了村民增收。
“在公司帶動下,我家的25畝稻田每年至少有7萬元收入。”村民刀巖莊高興地告訴記者,以前沒有合作社帶領,稻米價格極不穩(wěn)定,還經常被中間商壓價,久而久之,大家都不愿種植水稻?,F在好了,公司每年都以不低于3.8元/公斤的保護價收購谷子。
在遮放鎮(zhèn),與刀巖莊家一樣,跟著公司種植水稻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數。
△線小晃(左)查看水稻長勢
線小晃致富后,心里依然牽掛著日子過得較為艱難的村民。2003年,線小晃將榨油機低價轉讓給本村困難戶咩哏寶,并傳授其榨油技術。經過一年的經營,咩哏寶家毛收入達3萬余元。
從2010年起,線小晃還對考上大學本科的貧困大學生給予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資助。當她得知遮放拱嶺小學學生家庭比較困難時,承諾今后該校學生所需的食用大米全部由她承擔。
云嶺先鋒全媒體記者:楊旭東
通訊員:姚倩 葉欣
圖片拍攝:曾麻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