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內(nèi)蒙古阿拉善左旗,黃河水沖擊河岸,沙漠之下,便是暗流。當年,駝隊走到此處,常常陷入黃沙,掉進河里。當?shù)厝私o這里取名叫做“閻王鼻子”。
電視劇《山海情》中,福建來的凌一農(nóng)教授,在寧夏閩寧村帶領農(nóng)民發(fā)展庭院經(jīng)濟:種植雙孢菇,讓西海固地區(qū)的人們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。凌一農(nóng)的原型人物,福建農(nóng)林大學教授林占熺,最近忙著研究“閻王鼻子”。用的還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菌草。
“這些菌草防風、固沙,150天的巨菌草,根長可以達到575公分,把沙牢牢固住了。我們今年就在‘閻王鼻子’那邊試驗,如果今年的汛期巨菌草經(jīng)得起沖刷,就算成功了?!?br /> 試驗,就是趟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。林占熺這一輩子的菌草研究,就是在試驗里度過的。

八十年代早期,林占熺在實驗室工作畫面
學好知識點,讓農(nóng)民過上好日子
1983年,在福建農(nóng)學院工作的林占熺,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。在一戶農(nóng)家看到的場景,深深刺痛了這位農(nóng)學院的教師。
“有一個小孩子拉著我的手,向我討東西吃。我當時給縣領導提建議,我說農(nóng)戶特別困難,你們特別照顧一下?!?br /> 眼前的孩子,讓林占熺仿佛看到了幼年的自己。
1943年,林占熺出生在武夷山南端的福建連城,祖輩務農(nóng),家境貧寒??图胰擞幸痪淅显挘吼B(yǎng)子不讀書,等于養(yǎng)頭豬。讀書用功的放牛娃林占熺,1964年成了家族里少有的大學生。
“祖祖輩輩20多代,從河南移到福建800多年,考上大學是非常少的。想學點什么好的知識,讓農(nóng)民不要那么辛苦,過上好日子?!?br />

林占熺與金山巨菇
芒萁草里鉆出了香菇
上世紀70年代末,我國引進了椴木栽培香菇技術(shù)。長汀縣,是福建較早開始香菇栽培的地方。但長汀光禿禿的山上,只有幾株數(shù)得清的馬尾松。
“種菇的貧困農(nóng)戶,不可能等樹長到5年以后再砍下來種菇增加收入,我們得走一條符合我們國家特點的路?!?br /> 能不能用草替代樹木,來培養(yǎng)菌草?沒有參考資料,沒有前人實踐,沒有儀器設備,只有一腔熱情的林占熺,從當?shù)爻R姷霓ь愔参锩⑤饺胧帧?br /> “當時閩西閩北漫山遍野都是芒萁。相關菌株很多,也不知道哪個菌株有可能用芒萁栽培。所以我們采取三級系統(tǒng)法,用配方來篩選,看看哪個配方有可能生長,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試驗?!?br />

能長菌的未必能長菇,只能一種一種地篩選試驗。1986年10月,培養(yǎng)菌種的瓶壁上,鉆出一朵香菇,助手飛跑到林占熺面前大喊,“長出來了,不用砍樹了!”
林占熺說,當時就像發(fā)現(xiàn)新大陸一樣興奮。“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長,就說明我們這個辦法是可行的。1987年4月25日專家們鑒定,認為這個有理論價值,是國際首創(chuàng)。5月份馬上就把技術(shù)傳播給閩西北貧困地區(qū)的農(nóng)民。”
能變出香菇的芒萁,迅速成為福建扶貧開發(fā)戰(zhàn)場上的生力軍。
把技術(shù)簡化到讓鄉(xiāng)親一看就懂
1995年,“中國菌草”被中國扶貧基金會列為科技扶貧首選項目,兩年后,又成為閩寧扶貧協(xié)作項目。林占熺和學生背著六箱福建的草種,來到寧夏彭陽推廣菌草技術(shù)。
“很重要的問題是,要讓其他雜菌不會和我們要的食用菌爭奪營養(yǎng)。當時寧夏群眾有的連菇都沒有見過,要讓鄉(xiāng)親們掌握技術(shù),就要簡化到參加生產(chǎn)的同志一看就懂,一學就能學會,一做就能成功。”
現(xiàn)任國家菌草工程技術(shù)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長林興生,1997年跟著老師林占熺去寧夏。那一次,他見識了老師如何從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縫隙,從縫隙中扒拉出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“當時我們到農(nóng)戶家里,有很多廢棄的窯洞,林老師馬上發(fā)現(xiàn)窯洞冬暖夏涼,只要稍加改造,種上菇甚至比別的地方更有優(yōu)勢。所以當時當?shù)匕傩瞻阉谐伞畵u錢洞’或者‘窯洞經(jīng)濟’?!?br />

窯洞里,新鮮肥美的蘑菇、木耳紛紛破土,當?shù)厝罕姼M種植。很快,銷路問題又來了。林占熺帶著團隊,用雙腿為種植戶們帶貨。
“多的時候我?guī)е?1位同志從正月十五過完后到寧夏開始籌備,一直到老百姓把菇賣完才回來?!?br /> 到2007年,寧夏累計發(fā)展菌草生產(chǎn)農(nóng)戶一萬七千五百多戶,戶均收入已近萬元,這距離林占熺背著六箱草種來彭陽,不過十年光陰。
“布圖巴”帶來中國草
管種植,管培訓,管銷路……在林冬梅眼里,父親就是一個“愛操心”的人。2005年,去盧旺達推廣菌草項目時,路過一片因管理不善而絕收的稻田,見到當?shù)厝诉€在用最原始的人力翻耕土地,林占熺當即就要停下來教授他們旱稻技術(shù)。
“他主動對當?shù)氐霓r(nóng)業(yè)部官員說,可以教他們旱稻技術(shù)。他是發(fā)自內(nèi)心同情他們,覺得所有技術(shù)都要用來幫助他們?!?br /> 2001年至2019年,林占熺先后22次前往巴布亞新幾內(nèi)亞組織實施菌草技術(shù)項目。如今,菌草、旱稻技術(shù)已推廣到巴新16個地區(qū),數(shù)萬民眾因此受益。當?shù)厝朔Q林占熺為“布圖巴”,這是這個國家國旗上的吉祥鳥。不少人給孩子取的名字,也都嵌有“菌草”二字。
“原任警察部部長的孩子就叫卡拉里菌草,而且是用登報的方式公布。他和我解釋說,之所以這么做,就是要讓他們的人民,永遠不要忘記中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?!?br /> 林占熺的菌草,從福建出發(fā),一路向西向北,到寧夏、內(nèi)蒙古、新疆、西藏……中國的菌草,走出國門,一路戰(zhàn)貧斗困,到巴新、盧旺達、斐濟、南非……中國菌草技術(shù)至今已推廣至全球一百多個國家。
“菌草事業(yè)是一個使命。1992年定的使命是:為民謀利、為國爭光、造福人類。中途發(fā)生過很多事情,但是至今這個方向沒有偏。”


帶著外孫女看看“閻王鼻子”的變化
最近,在外地搞科研的學生們,常常給他打來電話報喜。林占熺說,他最喜歡聽到的,就是學生們有了新突破。
“‘閻王鼻子’那邊,每天我都給他們打電話,‘今天河水沖刷的情況怎么樣’,‘草有沒有被沖到河里面去’,就是不斷探索新的課題、新的命題?!?br /> 外孫女5歲的時候,問外公什么時候能陪她玩。外公說,等黃河治好了。外孫女追問,黃河什么時候能治好,外公如實回答,黃河很大很長,沒那么快。
“她今年小學畢業(yè),也懂事了,我要陪她到‘閻王鼻子’那邊,讓她感受一下,我和她爸爸帶領的團隊,這20多年來在黃河治理方面做了什么事情?!?br />

記者手記我是記者張永鵬。放牛娃林占熺所有的愛恨,都在貧困上:一生與貧困為敵,一輩子執(zhí)著地為著農(nóng)民。為此,他總能因陋就簡,就地取材,找到最省錢的法子。在福建,用三個汽油桶取代上萬元的高壓滅菌鍋;在寧夏,把廢棄的窯洞改造成簡易菇棚;在巴新,用水土調(diào)溫代替空調(diào),從當?shù)厝穗S手拋棄的咖啡殼里種出了菌菇……
兩年前的教師節(jié),國內(nèi)外的學生們送給林占熺一個特制的地球儀作禮物,上面標注了菌草覆蓋到的106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如果把這些地方,對應到全球燈光分布圖上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大多是漆黑一片。林占熺還在用他的菌草,點亮這些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