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01
SUMMER
這是一棵杉樹。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,它已踽踽獨行了八百多年。三十多米高的樹身,筆直向上,約需四個人才能合抱。樹頂已枯榮參半,但樹枝仍然銅澆鐵鑄般遒勁。樹干經(jīng)不住歲月煙塵的蹂躪,已經(jīng)中空,樹身僅剩下一層堅硬的外殼在頑強地支撐著這個龐然大物。
寶贈侗寨800多年古杉樹。楊海標 攝
我站在樹下,猶如面對一位德高望重、飽經(jīng)滄桑的歷史老人。我輕輕撫摸溝壑縱橫的干裂樹皮,貼耳聆聽它內(nèi)部血脈、骨骼和經(jīng)絡的跳蕩,感受到了它堅強、剛毅、深沉、曠達的生命本色。
寶贈是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龍勝各族自治縣一個古老的侗族村寨,寨子坐西朝東,寨前是大山里難得的一塊平坦田垌,寨子后面是起伏的群山,那棵古老的杉樹便鶴立在山腳下,與那些年齡比自己小很多的伙伴們站成一排,形成蓊蓊郁郁的一片,給村寨帶來了安寧與陰涼,成為村寨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。
沒有人知道這棵杉樹經(jīng)歷了多少風霜雨雪的磨難,也沒有人知道它是否有過曲折或驚心動魄的經(jīng)歷,這棵當年可以作為建房材料的優(yōu)質杉樹,安然無恙地走過了漫長的悠悠歲月,在子子孫孫無數(shù)代人的仰視目光中完好地保存了下來,使我們有了回望歷史的支點,讓人心生無限遐想。
#02
SUMMER
侗族人一般選擇依山傍水而居,一個寨子幾十戶或數(shù)百戶。
行走在湘黔桂八百里侗鄉(xiāng)(侗族主要居住區(qū)),無論你走進哪個村寨,都有參天的古樹相迎接。它們或獨立招展,或結伴成林,有枯枝附于體上,有古藤纏繞其身,這些環(huán)繞著村寨四周、枝繁葉茂的高大古樹,人們稱之為風水樹。
古侗族人認為,房子四周是四神駐足的地方,而風水樹能驅災辟邪,可以改變居所的風水命脈,所以都會在寨子周圍栽種或保護已有的樹木,給居所營造一個良好的風水環(huán)境。這些風水樹與侗寨的山水、田園、木樓構成一幅山清水秀林幽、意韻獨特的畫面,讓人心曠神怡。
地靈侗寨風雨橋及周邊的風水樹。楊海標 攝
在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鎮(zhèn)平定侗寨的風水樹群落中,以寨邊的那棵紅豆杉最為引人注目。據(jù)說這棵紅豆杉是建寨時種下的,已在這里迎風披雨生長了近千年,那虬龍盤曲的粗大根脈,深扎在泥土與亂石之中,一直伸向懸崖下的溝溪邊。屏息仰望,樹干峻拔奇崛,稠密濃郁的枝葉遮天蔽日,蓬勃浩蕩地迎上藍天白云。
走近樹旁,它偉岸的身軀透著一股鋼鐵般的氣質,散發(fā)著永不枯竭的生命氣息。它是寨子的靈魂和根脈,是人們心中的圖騰,外出的游子想到它,就像想到了親人,內(nèi)心泛起濃濃的鄉(xiāng)情與依戀。
人是樹的命運,樹也是人的命運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,生產(chǎn)隊缺錢買化肥農(nóng)藥,一個大隊干部帶領一伙年輕人來到紅豆杉樹下轉悠,想砍掉它換化肥農(nóng)藥。他們把刀斧磨得鋒利,幾乎就動手了,是寨上的老人組成了護樹隊,白天黑夜輪流值守,終于將它保存了下來。這次保樹行動,是對扭曲心靈的一次及時救贖。
#03
SUMMER
侗族自古就有崇拜樹木的傳統(tǒng)。風水樹集天地的靈氣,吸日月的精華,更是受人們的膜拜。
在平定侗寨,那棵古老紅豆杉的樹身上,纏滿了紅布條,樹的面前有個用石頭壘就的簡陋祭壇。我看見,幾位準備外出的村民先后來到樹下,他們神情肅穆,目光從樹根移上樹頂,然后雙手合十,雙膝跪在地上,良久才站起身,輕松離去,那般虔誠。平時誰家的小孩愛生病,便來向古樹拜祭,認樹為父母。逢年過節(jié),人們到樹下燒香化紙祭祀,希望古樹保佑家人逢兇化吉,幸福安康。人們認為這棵樹是神的化身,有求必應,能消災納福,保佑萬事順意。
在侗鄉(xiāng),古樹是人們健康成長的護身符,驅災避邪的保護神,所以老人們一再告誡,凡風水樹一律不能砍伐,甚至枯枝敗葉也不能拿回家燒火,否則會有災難發(fā)生。
其實,不輕易砍掉一棵樹,不輕易折斷一根枝條,這不是迷信,是對生命的呵護,是對樹木的敬畏,是人的道德高地。
侗族每個村寨對古樹都有嚴格的保護禁忌。誰砍了古樹就會犯忌,會遭到寨上人們的共同譴責、聲討、處罰。侗族款約在保護風水樹及森林方面起到了強大的震懾作用。
款約是侗族村寨自我管理、規(guī)范村民各種行為的村規(guī)民約條文,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過去,每年農(nóng)歷春節(jié)期間,全寨都要舉行講款活動,重申款約,要求大家共同遵守。為使村民經(jīng)常得到警醒,時時銘記在心,許多村寨對重點款約勒石立碑,有的村寨還進行集體盟誓。這種嚴格、規(guī)范的“款約”制度,使愛護樹木、護衛(wèi)樹木成為每個村民的神圣職責,繼而內(nèi)化為寨風、族風與家風,成為每個侗族人的基因密碼。
#04
SUMMER
一個細雨迷蒙的春天上午,我看見一位中年男子帶著七八歲的孩子來到山坡上,挖了一個大坑,種下一棵半人高的杉樹苗。
生是一棵樹,死是一棵樹,這是侗族對生死樸素的客觀認識。家有兒子的,懂事后就要為自己種下壽木樹,以便老死后與之相伴隨,人們稱之為“生命樹”。生育女兒的,要栽女兒樹,作為女兒出嫁時的陪嫁品。所以侗族孩子從小就有了作為森林一部分的意識,他們與樹木同生共長,相依相伴,感情篤深。因而在侗鄉(xiāng),人們植樹造林的熱情,像夏天的陽光那樣火熱,愛護樹木的意識,像奔流的河溪那樣自然。
侗寨的風水樹不但是一道亮麗的風景,還帶來了清涼。那些樹葉便是一把把扇子,只要有一點微風,即使七月烈日當空,整個寨子也涼風習習,一派清新爽暢。每當大風來襲,它又用強健的身軀擋住狂野的山風,把村莊呵護得像襁褓里的嬰兒??梢哉f,風水樹既是侗寨的保護神,更是書寫在侗鄉(xiāng)大地上的美學范示。
在侗鄉(xiāng),人們以樹為神,對樹木有著特殊的感情和膜拜,這是族群血脈的賡續(xù)與傳承,是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生命的敬畏。這種敬畏已經(jīng)根植在每個人的內(nèi)心,并凝結成了深沉的家國情懷。
行走侗鄉(xiāng),我的靈魂找到了皈依,心中根植了一棵棵神圣的樹。
作者簡介:
楊海標,侗族,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,廣西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曾在各級報刊發(fā)表小說、散文作品,有作品在全國各地征文比賽中獲獎并入選多本年度選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