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作為一名共產(chǎn)黨員,要把為國守邊的精神代代相傳,守好邊境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園?!边@是云南省臨滄市滄源自治縣班老鄉(xiāng)下班老村老支書胡金明說的話。在疫情防控期間,他與當?shù)刎糇宕迕裨谏钌嚼狭值倪吘尘€上,日夜守護著邊境的安寧和人民的安康。以實際行動,詮釋了一名老黨員的初心與擔當。
初見老支書胡金明時,他正在整理自家小院,看到我們的到來,他熱情地拿出水果和好茶招待,讓我們倍感親切。
胡金明今年已有72歲,談起自己是一名有40年黨齡的老黨員,胡金明翻出了家里細心收藏的一打榮譽證書。翻開一本本證書,他臉上露出了歡喜的笑容,那是他人生的篇章,是他揮灑汗水換來的榮譽。胡金明告訴我們,村民都習慣稱呼他為“老支書”,他也喜歡“老支書”這個稱呼。
從1984年到2004年干了20年村支書的他,割舍不下的,不是“支書”這個稱呼,而是那份責任感。
下班老村位于滄源自治縣班老鄉(xiāng),與緬甸隔河相望,有農(nóng)戶212戶,880人。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,因為缺水,是一個“看天吃飯”的地方,地里種不出水稻,糧食稀缺,大多數(shù)村民連溫飽都難以解決,村民們只能種一些耐旱的玉米、苦蕎、小米、旱谷等農(nóng)作物。為了省著吃,每次煮飯還需要各種野菜,加很多水之后摻在一起煮。即便這樣,糧食還是不夠吃,最后還是要靠國家救濟。
對于這樣的苦日子,很多村民都認命,可胡金明不這樣想,他通過反復實地勘查,和村民商量,決定挖溝渠把河水引進村子,解決灌溉問題。當時由于缺乏資金、技術,路程遙遠,許多村民勸胡金明放棄。
可胡金明心里卻暗暗下了決心,“一定要把水渠修通。”
在當時,他帶領村民修水渠,沒有任何技術,測量靠豎起幾棵竹竿子,用眼睛瞄;沒有水泥,用泥巴糊溝壁;沒有任何機械,靠鋤頭、木錘、自制推車。為了搶進度,他們不分晝夜寒暑,每天堅持到深夜,最后又點著火把回家。
在擺脫貧困的路上碰壁無數(shù)、挫折不斷,單是修渠從失敗到成功就歷時2年。憑著一根筋、一股倔勁,他多次力排眾議,堅持到最后?!爱斔鬟M干旱已久的農(nóng)田時,村民們高興得載歌載舞,老支書也流下了激動的眼淚?!眳⑴c修水渠的村民回憶道。
解決了下班老村灌溉用水的問題,胡金明繼續(xù)帶領村民平整耕地、修路。但由于修好的路面只是土路,一到下雨天還是泥滑路爛。在教育和醫(yī)療等問題上,下班老村也一直處于很薄弱的狀態(tài),始終沒有徹底擺脫貧困。
直到2014年,脫貧攻堅在下班老村整村推進,新家園建設、幸福工程、危房改造、扶貧專項安居工程建設、小額信貸貼息、專項產(chǎn)業(yè)扶貧、連片特困地區(qū)規(guī)劃、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的實施,下班老村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農(nóng)民的生產(chǎn)生活、經(jīng)濟收入、住房條件、文化生活、村寨道路得到了極大的改善,2018年實現(xiàn)脫貧出列。
如今的下班老村依靠橡膠、堅果、竹子、養(yǎng)殖等產(chǎn)業(yè),2021年全村糧食總產(chǎn)量532噸,人均有糧606.61公斤,全村經(jīng)濟總收入達1265.3萬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1元。全村5個自然村已全部通電、通水、通路,佤族村民徹底擺脫了貧困。
沒出過幾次大山的胡金明,這一輩子都在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著這個佤族村落,用腳,丈量著邊境線上的每一寸土地。疫情期間,胡金明除了宣傳教育好村民盡量減少外出,科學的認識疫情,還積極的投身到邊境管控的巡邊工作中。他連續(xù)3個月與當?shù)孛癖谏钌降倪吘尘€上,日夜守護著邊境的安寧和人民的安康。
2021年6月份,胡金明和滄源班洪鄉(xiāng)、班老鄉(xiāng)其他8個邊境村的9位老支書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信。在信中匯報了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,表達了邊疆人民心向黨、心向國家的赤膽之心、殷殷之情!
收到習總書記的親自回信,親切關懷、殷殷囑托,老支書們倍感溫暖。胡金明告訴我們:“我們要繼續(xù)搞好民族團結,守護好我們的邊境,守護好我們的國土,帶領佤族人民戰(zhàn)勝疫情,共同奔向小康生活?!?。
通訊員/張雅瑩 李維鮮 俸 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