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往西南60多公里,305省道旁的富陽上山村稻田金黃,豐收在望。
村里有一間平房,新登國娟饅頭加工廠,白墻黑瓦,墻上一顆五角星,下面是紅色的標(biāo)語,“農(nóng)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,在這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?!焙苄涯?,這句話是毛主席1955年說的。
胡麗芳站在門墻下,她是這家饅頭加工廠的老板,在墻上粉刷這句話是她的主意,這句話是她自身經(jīng)歷的寫照,也是她給自己的事業(yè)加油鼓勁。

胡麗芳,35歲,上山村人,在杭州讀大學(xué),打拼12年后,辭去一家公司20多萬年薪的銷售主管工作,回家做起了饅頭。她和她的饅頭一度成為網(wǎng)紅,人長得好看,饅頭也好吃,人稱“饅頭西施”。

21日中午,我來到這家廠,廠不大,門虛掩,敲兩下喊“有沒有人”,沒有答應(yīng),又敲又喊。
一個齊肩頭發(fā)的女人抖了抖上衣走了出來,面容姣好,正是胡麗芳,“忙得走不開,接了兩個單子,4000個饅頭,4000個包子?!?/span>
訂單8000個算是比較大的。凌晨3點半起床,從配料、拌面、醒發(fā)、搓制……8道工序,一直需要人盯著。家人輪流休息,輪流吃飯,“一個饅頭從面粉到蒸出爐最快要8個小時?!?/span>

正好趕上第一鍋饅頭出爐,白白胖胖,圓潤端莊,樣子好看,隨便揉捏,只要外力放松,它就反彈恢復(fù)原狀,吃到嘴里有絲絲的甜味,有彈性,不黏牙。掰開,里邊有許多氣孔,胡麗芳把自家的饅頭叫“空氣饅頭”,饅頭可單吃,也可夾菜,臭豆腐、梅干菜什么的都可以夾著吃,胡麗芳管這種吃法叫“包萬物”。
胡麗芳對饅頭充滿感情,別小瞧饅頭,里面有大學(xué)問。
胡麗芳8歲那年,家里開始做饅頭,爸媽每天凌晨起床和面、蒸饅頭,早上賣早點,下午騎車去外面賣,里里外外忙得不可開交。
爸媽做饅頭忙,自然沒更多時間照顧胡麗芳和妹妹,往往要求胡麗芳自己的事自己做。像是陰天出門胡麗芳要自己帶傘,沒傘她就要淋濕跑著回家。胡麗芳從小就是小大人,安排自己的學(xué)習(xí),照顧妹妹,還幫著爸媽做饅頭……
12歲,胡麗芳第一次外出賣饅頭,“賣饅頭……”那一聲吆喝,她說永遠(yuǎn)都記得。胡麗芳說,剛開始有點不好意思,怕撞見熟人,低著頭走,心里盤算著要怎樣叫賣,幾次嘗試開口,聲音到了嗓子眼又收了回去,就這么走著,不開口饅頭就賣不出去,終于在她稚嫩的嗓子里“賣饅頭”沖口而出,那是一種勇氣。
一家人的收入來源就是饅頭,她和妹妹的學(xué)習(xí)生活費都靠饅頭。
2003年,胡麗芳到杭州上大學(xué),饅頭成了她的鄉(xiāng)愁,節(jié)假日回家,一口饅頭就是幸福。
胡麗芳是2018年回家做饅頭的,當(dāng)時她在一家公司做銷售主管,年薪20多萬,在親友看來,相當(dāng)體面。
不料她決心辭職,要回家跟爸媽做饅頭,爸媽不理解,含辛茹苦培養(yǎng)女兒讀了大學(xué),到頭來回家做饅頭,“不念書也能做饅頭啊?!?/span>
鄰居家老奶奶關(guān)心,“麗芳啊,聽說你回來做饅頭啊,不回杭州啦?”不等麗芳開口,媽媽搶著回答,“要去的,要去的。”
辭職回家做饅頭,胡麗芳的解釋很簡單,喜歡。
在杭州10多年,胡麗芳兩次創(chuàng)業(yè),虧本賠錢,她一點不氣餒,只是經(jīng)驗不足,沒看好項目,她始終想做自己的事業(yè)。
回家做饅頭,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兒子。2017年1月,兒子洋洋出生。工作緊張,沒時間照顧孩子,胡麗芳把孩子留在了富陽老家,讓爸媽幫忙照顧。她和老公只有周末才能回去陪陪兒子。
2018年1月,胡麗芳去福建出差,老公也在外地。爸爸來電說,天氣冷,孩子發(fā)燒,一直在咳嗽。胡麗芳回不去,那夜杭州氣溫零下,下著雪,她徹夜難眠,心里酸酸的,孩子生病了,而自己不在身邊。
那年3月24日,富陽新登,一年一度的“桃花節(jié)”,各地游客趕來,把路都堵死,胡麗芳喊上妹妹,想做一筆饅頭生意。
電視劇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播完不久,胡麗芳買了兩套古裝,她和妹妹一人一件。饅頭攤位前打著廣告,“來新登,不吃油沸饅頭夾臭豆腐,等于沒有來!”兩小時不到,賣了500個饅頭,凈賺1000多塊。

這次嘗試成功,胡麗芳更加看好饅頭。
改造了廠房,爸爸負(fù)責(zé)生產(chǎn),胡麗芳線上線下跑渠道,對接客戶。
訂單最多的時候,一天要做上萬個饅頭,胡麗芳和爸媽忙不過來。2019年4月,溫州醫(yī)科大學(xué)畢業(yè)的妹妹辭去杭州的工作,回家?guī)兔?。半個多月后,在杭州一家培訓(xùn)機(jī)構(gòu)任職的老公也辭職回來了。
胡麗芳把自家的饅頭品牌取名“戚小匠”,“戚”是老公的姓,“匠”代表匠人精神。她希望老公不僅是來幫忙的,而是把饅頭當(dāng)作事業(yè)。
做饅頭兩年了,爸媽再也不說“不念書也能做饅頭”,親友也都羨慕他們一大家子,生意紅火,其樂融融。
胡麗芳家做饅頭,經(jīng)常燈火通明。做好的饅頭一車車?yán)酱蹇?,運(yùn)出去。街坊鄰居看到了很羨慕,這么做一天可以賺多少?胡麗芳笑著說,大錢賺不到,賺的都是辛苦錢。
做饅頭是體力活,忙的時候沒覺睡,站久了腳后跟疼,每個饅頭都是手工揉搓的,手指關(guān)節(jié)腫了又消,消了又腫。
這兩年,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胡麗芳和她家的饅頭,有不少人千里迢迢過來,想拜師學(xué)藝做饅頭。
胡麗芳婉言謝絕了。她說現(xiàn)在還在摸索饅頭的標(biāo)準(zhǔn)量化生產(chǎn)、管理,等流程足夠完善了,她愿意分享這份手藝。

現(xiàn)在,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她當(dāng)初回農(nóng)村做饅頭的決定了——每天都和父母、愛人、妹妹在一塊兒,工作生活都在一起,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面對面而不是通過手機(jī)。每一頓飯都和家人坐在一起吃,而不用等到逢年過節(jié)才能短暫團(tuán)聚。兒子每一天的進(jìn)步成長都能陪在身邊,而不是交給老人或者保姆。況且,每天都在做一份自己擅長又喜歡,還讓很多人享受到高品質(zhì)食物的工作……
胡麗芳說,她從小就知道親情和陪伴對孩子和家庭有多么重要。她說她有一個理想:用自己的饅頭手藝,讓更多人回到農(nóng)村創(chuàng)業(yè),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。如果這樣,就有更多孩子不用再和父母分離,就有更多老人每天都與兒女團(tuán)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