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鳥籠之鄉(xiāng)。遇見苗妹。千竹萬簽。根根化籠。美美民族風兒。濃濃非遺范兒。這里是黔東南_丹寨_卡拉村


“卡拉鳥籠”是貴州省丹寨縣卡拉村制作而得名,卡拉村是少數(shù)民族苗族村落,在苗語里卡拉是好的意思;卡拉苗寨是現(xiàn)存為數(shù)不多的古老傳統(tǒng)手工編織鳥籠專業(yè)村寨,其編制的鳥籠遠銷國內(nèi)外,編制技藝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。2007年,卡拉村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“鳥籠編織藝術(shù)之鄉(xiāng)”。

村長家的兒媳婦。巧手能工小美人。





卡拉鳥籠制作工藝復雜,要經(jīng)過砍竹、破竹、除濕、定型、編織、上色等十幾道工序,第一步就是從選料開始。
貴州當?shù)赜捎跉夂驖駸?、雨量充沛,非常適合竹子的生長。制作鳥籠一般選用竹梢挺直,無病蟲害,竹齡在三年以上的竹子,除3月到5月竹筍生長期外,其余時間均可采伐??ɡB籠的制作要選用楠竹和水竹兩種材料。楠竹硬性較強,主要用來做籠圈,當?shù)厝私凶龌\箍,竹節(jié)長的為上品,一根楠竹大概可以做十個鳥籠的籠箍。水竹柔韌性好,主要用來做籠絲,竹節(jié)最低不能低于35公分。無論楠竹還是水竹,青皮的竹子要比黃皮的更結(jié)實耐用。由于在選材上都使用本地優(yōu)質(zhì)的材料,因此卡拉鳥籠具有不干裂不變形的特點,挑選出合適的材料后,要用蔑刀進行破竹這道工序。破竹,用力講究穩(wěn)和準,將竹子分片以便用來做籠箍和籠絲。破竹后需要把做籠絲的水竹放進大鍋里蒸煮,進行除濕定型。經(jīng)過蒸煮之后,竹料會變得更加柔韌,不易生蟲。在所有鳥籠制作的工藝流程中,這是最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溫度的掌控需要非常精準。溫度過高會使竹絲發(fā)脆,容易折斷;溫度過低,則達不到除濕和防蛀的目的。為了保持鳥籠的堅固耐用,卡拉村的村民在蒸煮的過程中會加入一些當?shù)氐牟菟?,至于配方則是保密的。
在制作過程中,經(jīng)過削料之后,就要開始進行籠箍的制作了。這道工序比較費力,無論是底圈還是頂圈,都要將竹條沿著鋼圈模內(nèi)側(cè)盤卷,是竹圈層間盡量不留空隙。在卡拉村里,這項工作只有男人可以做,而女人通常負責拉絲打孔等。圈好的竹條還要用繩子逐段捆緊,掛在背陰處晾干定型。進行拉絲前,要先用刮刀刮去表面的蠟質(zhì)層,將竹條一端削尖,直徑按照鳥籠的大小而定,一般為兩至三毫米。插入拉絲板的小孔里,用鋼絲鉗夾住露出的尖端,用力將竹條拉出板孔,反復拉幾次,就可以做成編織鳥籠用的竹絲。鳥籠編織要從頂部開始,為了保持籠身的平衡,要先從四個方向各穿三條籠絲,籠圈上留出兩公分的長度。穿好所有的籠絲后,利用手掌的彎度,把籠圈擠壓到頂部。穿完底圈之后,再用刮刀做一個夾擊用的竹簽,將籠圈底部多余的竹簽去掉。穿過底部的籠絲之后,最后一到工序就是編織籠門。


貴州省境內(nèi)大部分養(yǎng)的是畫眉,這與當?shù)氐臍v史傳統(tǒng)有著深厚的淵源。由于地勢險峻、山林密布,這里的民族長期從事狩獵活動,因此捕鳥、養(yǎng)鳥、斗鳥也就成為一項比較普遍的民間活動。如今隨著保護環(huán)境和動植物資源的意識不斷增強,村民們不再狩獵和捕鳥,但養(yǎng)鳥和斗鳥仍然廣泛存在與民間。當圈養(yǎng)的鳥兒年老之后,苗寨的村民會將它們放歸山林,讓他們回到大自然的懷抱,尋找最后的歸宿。在日常生活里,鳥的圖案在丹寨隨處可見,在苗族文化里,至今仍然保存著對玄鳥的圖騰崇拜。因為愛鳥的緣故,鳥籠子也就成了當?shù)孛缱迦嗣癫豢扇鄙俚纳钤?。無論在丹寨縣城還是大山里的村寨,都能看到房前屋后掛著鳥籠。
在各種材料的鳥籠中,最具品味的鳥籠是竹質(zhì)的。這大概與竹子高風亮節(jié)的內(nèi)涵,與文人與竹相伴的情趣習性相關(guān)。

這里斗雞也很有名。在斗雞冠軍家里吃煎炒斗雞宴。
斗雞肉哎斗雞肉。勁道彈牙。香氣四溢??谒畽M流啊。簡直了。簡直了。美滋滋兒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