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暑期,陜西省各地迎來自然教育熱潮。
自然教育是人們認識自然、了解自然、理解自然的有效方法,是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有效途徑。近年來,陜西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(yōu)美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推廣具有時代特點、地域特色的自然教育課程,開展自然科普、青少年進森林、自然研學等主題教育活動,著力打造自然教育高質量發(fā)展示范省。
學生們在自然公園開展自然教育活動。(來源:中國綠色時報)
高標準推進自然教育基地建設
8月11日—12日,“美麗中國·網(wǎng)絡媒體生態(tài)行”陜西站活動走進陜西黃龍自然教育基地,親身體驗綠水青山里的自然課堂。
黃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陜北黃土高原東南部,不僅賦有森林生態(tài)特征,而且具備黃土高原地理特點,能同時彰顯高原文化和“高原綠洲”的獨特風格。
黃龍自然教育基地的導師洋洋(自然名)向記者介紹,基地導入無痕山林理念,在設計、運營方面處處體現(xiàn)對自然的尊重,把對自然的影響減到最小。比如房屋建筑采用零基礎建房,尊重地形地貌,設置圍欄。這樣的設置,可以讓小動物保持原有的活動路徑,也讓自然教育參與者有機會觀察到自然狀態(tài)下的野生動物。
黃龍自然教育基地的導師洋洋在科普角向孩子們講授環(huán)保知識。(王爽宇 攝)
11日晚9點,記者在草坪活動區(qū)碰到了正在參加夜觀活動的親子家庭?!笆罴賻Ш⒆觼碜匀焕锿嬉煌?,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。白天跟著自然導師觀察植物、做自然游戲,晚上孩子們一起搭帳篷、觀星,這些活動其實不僅是讓孩子接觸自然、舒緩學習壓力,更多的是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信心、責任心的增長。”孩子父親向記者說道。
自然教育基地是廣大青少年接受自然體驗和生態(tài)文明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。2021年6月,全國關注森林活動工作交流座談會在陜西召開,會上公布了26個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,陜西省秦嶺植物園和旬邑縣馬欄河國家濕地公園位列其中。
陜西省關注森林活動執(zhí)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周媛說:“目前,陜西省已建成各類自然教育基地67處,年接待訪客10萬余人次。陜西根據(jù)不同的基地特點,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內(nèi)容組織開展特色活動,重點打造秦嶺北麓生態(tài)文明示范帶、巴山生物多樣性、沿黃紅色自然體驗及榆林沙地(草地)等特色鮮明的自然教育區(qū)塊,不斷提高基地的規(guī)模和質量,全方位推進生態(tài)文明建設?!?
孩童在林間露營,與大自然“親密接觸”。(來源:中國綠色時報)
自然教育課程緊扣本土化特色
植物園、濕地公園……陜西省充分發(fā)揮各類自然保護地及城市公園、郊野公園等的社會教育功能,結合秦嶺、黃河兩大生態(tài)優(yōu)勢特色,推出具有地方特色、資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優(yōu)質活動課程,積極為自然教育本土化發(fā)展服務。
“2021年,秦嶺植物園累計舉辦各類科普、研學活動上百場,受教人數(shù)5萬人次?!鼻貛X植物園科研中心主任朱琳向記者介紹,“‘保護秦嶺’是我們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主題,學生們來到植物園,可以通過參觀科普館、標本館學習秦嶺知識,也可以開展自然筆記、田園勞動等實踐課。我們還專門與秦嶺四寶科學公園聯(lián)合開設‘大秦嶺動植物課堂’研學實踐課,集秦嶺地域特色植物就地保護、秦嶺珍稀野生動物救助保護、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、動植物共生關系4個方面構成特色實踐課,讓學生們在實踐中了解家鄉(xiāng)的知識,爭做秦嶺生態(tài)衛(wèi)士?!?
8月10日,記者走進潼關黃河濕地,放眼望去,山水交融、蘆葦叢生、小白鷺在濕地與樹林間來回飛舞,呈現(xiàn)一幅美不勝收的生態(tài)畫卷。
潼關黃河濕地已成為候鳥重要遷徙地、覓食地和越冬地。(梁榮志 攝)
潼關縣濕地保護中心主任劉鵬介紹:“在蘆葦兩側的自然教育徑,我們設立了很多趣味科普牌,展示的是黑鸛、大鴇、野大豆等本地的野生動植物,幫助學生們加強對家鄉(xiāng)的了解?!眲Ⅸi告訴記者,自然教育與保護工作是相輔相成的,通過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、濕地封育等一系列專項行動,濕地范圍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恢復,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斷擴大,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,為開展宣教工作提供了重要場域和豐富的教學資料;而成體系、科學的教育方式,則可以引導、帶動更多人走進濕地、了解濕地,進而參與保護,最終形成閉環(huán)。
打造陜西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始終是陜西省推進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,除在各類保護地開展特色自然教育活動外,陜西省還重點打造自然教育體驗互動節(jié)目《我們的綠水青山》,每年舉辦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大賽、生態(tài)文明教育進課堂等實踐活動,逐漸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、聯(lián)合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氛圍。
學生們正在樹體上涂鴉。(來源:中國綠色時報)
推動自然教育全民參與
人從自然中走來,親近自然是人的天性。自然教育活動突破傳統(tǒng)的教育形式,以體驗、互動為手段,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平臺開展?jié)B透式、主動受教等教育模式,有效地將生態(tài)文明理念植入公眾心中,帶動人們親近自然、熱愛自然。
陜西省充分調(diào)動全省自然教育資源,大力開展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活動,讓廣大青少年走進大自然,與自然對話,探索自然奧秘,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(tài)的需求。
“今年4月,陜西舉辦了主題為‘擁抱大自然’的第二屆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大賽,這是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活動在陜西的生動落實落地,陜西中小學校、國有林場、植物園等各個單位都參與到比賽中來,比賽選拔出來的優(yōu)秀課程設計也在各生態(tài)文明教育基地、自然體驗基地、生態(tài)探秘線路實施、運用,在陜西范圍內(nèi)形成廣泛且連續(xù)不斷的影響?!敝苕抡f。
今年3月15日,陜西省印發(fā)《關于加快推進陜西省自然教育高質量發(fā)展的指導意見》。意見指出,要高效率推動自然教育合作,強化涉及自然教育的部門、行業(yè)、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聯(lián)系,打通自然教育和產(chǎn)學研互融互通的瓶頸,共同推動自然教育發(fā)展。通過基地開放、公眾預約、社會宣講等多種形式結合,推動社會參與的廣度與深度。
未來,陜西將“廣泛動員、匯聚眾力”,繼續(xù)提升自然教育能力、推動自然教育行業(yè)良性發(fā)展、引導自然教育功能最大化,為生態(tài)文明建設助力。
來源:中國綠色時報
記者:果叮咚 王爽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