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戈壁灘,古道邊,荒漠連天;土也黃,天也黃,沙塵?,F(xiàn)……”40年前,甘肅省古浪縣飽受騰格里沙漠侵襲,其中最大的風沙口八步沙,更是一片不毛之地。
1981年,郭朝明、賀發(fā)林、石滿、羅元奎、程海、張潤元等6位農(nóng)民,自發(fā)組建集體林場——八步沙林場,聯(lián)合承包沙地治沙造林,義無反顧向茫茫沙漠發(fā)起挑戰(zhàn),開啟了漫漫治沙路。
篳路藍縷 綠色屏障護農(nóng)田
騰格里,蒙古語意為“天”,寓意茫茫流沙如渺無邊際的天空。作為中國四大沙漠之一,騰格里沙漠南越長城、東抵賀蘭山、西至雅布賴山,面積約3萬平方千米。在八步沙,騰格里沙漠以每年7.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,給周邊10多個村莊、超過13.3平方公里的良田和當?shù)?萬多名群眾的生產(chǎn)生活以及過境公路、鐵路造成巨大危害,無數(shù)人被迫背井離鄉(xiāng),逃離荒漠。“六老漢”不愿辛勤種下的莊稼屢屢被風沙侵襲,承包了7.5萬畝治沙任務,決定在八步沙種樹。治沙造林初期,條件設施簡陋,僅有一頭毛驢、一輛架子車、一個大水桶和幾把鐵锨。春秋時節(jié),是壓沙栽樹的黃金期。為了趕進度,“六老漢”全家動員,6個家庭40多人全部上陣,還雇了不少鄰居去幫工。
為了省時間,他們索性卷起鋪蓋住進沙窩里。沒有房子住,就在沙地上挖個壕溝,用柴草搭上個地窩鋪住。沒有爐子生火做飯,就用三塊石頭支口鍋,開水泡饃來充饑。大風一起,沙子刮到鍋碗里,吃到嘴里把牙齒咯得吱吱響。初期由于經(jīng)驗不足,栽植的樹苗次年春季一場大風就能刮走六七成,但他們堅信“只要有活的樹,就說明這個沙能治”。經(jīng)過反復摸索,最終探索出“一棵樹,一把草,壓住沙子防風掏”的治沙技術(shù),總結(jié)出“稻草沙障+沙生苗木”“治沙要先治窩、再治坡、后治梁”等治沙模式,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明顯提高,第二年苗木成活率達76%、保存率達70%。經(jīng)過近20年不懈努力,他們先后治理沙漠7.5萬畝,形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里、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屏障,使近10萬畝農(nóng)田免受風沙侵蝕,治沙效果初步體現(xiàn)。
三代接續(xù) 誓把黃沙變綠洲
青絲變?nèi)A發(fā)?!傲蠞h”的兒孫從父輩手中接過了沉甸甸的鐵锨,治沙事業(yè)也翻開了新的篇章。
精神常在 樹新時代治沙楷模
40多年來,“六老漢”三代人不懼惡劣環(huán)境和防沙治沙的艱難困苦,與干旱和風沙頑強抗爭。先后在八步沙、黑崗沙以及北部沙區(qū)完成治沙造林28.7萬畝,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43萬畝,完成通道綠化近200公里,農(nóng)田林網(wǎng)5000多畝,栽植各類沙生苗木4000多萬株以及花卉、觀賞苗木1000多萬株。在不毛之地的騰格里沙漠建起了綠色防沙帶和綠色產(chǎn)業(yè)帶,實現(xiàn)了沙漠變綠洲、綠洲變金山的轉(zhuǎn)變,為構(gòu)筑西部生態(tài)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貢獻。2019年8月21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考察期間乘車前往八步沙林場。習近平舉目遠眺,察看林場整體風貌,聽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整體情況匯報和八步沙林場“六老漢”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跡。幾位林場職工正在進行“草方格壓沙”作業(yè),習近平走過去,向他們詢問作業(yè)方法,并拿起一把開溝犁,同他們一起干起來。習近平對他們說,八步沙林場“六老漢”的英雄事跡早已家喻戶曉,新時代需要更多像“六老漢”這樣的當代愚公、時代楷模。要弘揚“六老漢”的“困難面前不低頭、敢把沙漠變綠洲”奮斗精神,激勵人們投身生態(tài)文明建設,持續(xù)用力,久久為功,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。任何事業(yè)都離不開共產(chǎn)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,只要共產(chǎn)黨員首先站出來、敢于沖上去,就能把群眾帶動起來、凝聚起來、組織起來,打開一片天地,干出一番事業(yè)。至今,八步沙林場先后榮獲60余項榮譽稱號。中宣部授予古浪縣八步沙林場“六老漢”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“時代楷?!狈Q號。全國綠化委員會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、國家林草局授予古浪縣八步沙林場“六老漢”三代人治沙造林群體“全國防沙治沙英雄群體”稱號?!傲蠞h”中的石滿、張潤元先后榮獲“全國治沙勞動模范”“第四屆地球獎”榮譽稱號,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被授予全國“林業(yè)英雄”稱號。
來源:中國綠色時報,記者:黃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