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遍中國發(fā)現地標:太和小米
太和小米是內蒙古自治區(qū)興安盟突泉縣的特產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太和是谷子的發(fā)源地、中國的小米之鄉(xiāng)。太和谷子產于國家認定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,這里山高樹綠水清,晝夜溫差大,純天然無公害,太和小米一突泉縣谷子為原料精細加工而成,不添加任何添加劑。太和小米以色澤微黃,粒小,糊鍋易爛,入口綿甜襦香,營養(yǎng)豐富而深受消費者歡迎。太和小米營養(yǎng)價值極高,蛋白質含量約為9.2-14.3%,高于大米和玉米,粗脂肪含量3.0-4.6%率低于面粉,十倍于大米,氨基酸種類齊全,特別是人體所需要的色氨酸192毫克,蛋氨酸297毫克,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,可暖胃養(yǎng)人,舒緩筋骨,止煩解渴,益氣補中,常年食用可延年益壽。太和小米歷史淵源
小米,書面的說法叫粟,古代也叫禾(可不只是稻谷,我們常說的拔禾助長是指小米)屬于常說的五谷之一。
谷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耐旱,耐貧瘠的土地,突泉縣太和鄉(xiāng)是粟的發(fā)源地、谷子的故鄉(xiāng),據史料記載有著300多年的種植歷史。
太和小米品質優(yōu)良,市場聲譽良好,深受消費者青睞,有“小米之鄉(xiāng)”的美譽。
太和小米是新中國解放的功臣,八路軍憑借小米加步槍,取得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的偉大勝利。
21世紀初,突泉縣有關部門幫助農民推廣使用優(yōu)質專用谷子新品種及有機綠色無公害栽培技術,采用標準化生產,并把小米產業(yè)列為“十一五”國民經濟發(fā)展規(guī)劃的10大產業(yè)之一。
2012年,太和小米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
2017年5月16日,DB15/T 1170-2017 地理標志產品 太和小米(2017-5-25實施)通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依法備案地方標準。
太和小米質量技術要求
一、品種
山西大紅谷系列、張雜谷3號、大金苗系列。內蒙古自治區(qū)突泉縣人民政府《關于界定“太和小米”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的報告》,突政發(fā)〔2011〕82號 突泉縣太和米業(yè)有限公司企業(yè)標準:Q/TTMY 001-2011《太和小米生產技術操作規(guī)程》
二、立地條件
內蒙古自治區(qū)突泉縣突泉鎮(zhèn)、六戶鎮(zhèn)、學田鄉(xiāng)、太平鄉(xiāng)4個鄉(xiāng)鎮(zhèn)現轄行政區(qū)域, 土壤類型以黑鈣土、栗鈣土及草甸土為主,土壤有機質含量≥3.3%,耕作層厚度≥25cm。
三、栽培管理
1.播種:當耕層10 cm處地溫穩(wěn)定通過8℃時,及時播種。正常年份播種期為4月20日至5月5日。
2.播種方法:采取豁溝濾水寬播技術。當春季0cm至25cm耕層土壤含水量低于13%時采用該方法。即在隴上用12 cm寬小鏵開溝,深8 cm至10 cm,濾足水,待水滲透,用點葫蘆加寬后點播。
3.留苗密度:每公頃保苗株≥45萬株。3月至5月期間進行間、定苗,做到等距定苗,33cm留苗6株至8株。
4.田間肥水管理:每公頃施入無害化處理的農家肥3t,結合整地一次施入。收割前20天停止灌溉。
5.環(huán)境、安全要求:農藥、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(guī)定,不得污染環(huán)境。
四、采收
10月中上旬,籽粒變硬,成熟“斷青”時及時收獲。
五、加工
谷子→篩選→去石→磁選→碾米→精選→檢驗→包裝。
六、質量特色
1.感官特色:粒小飽滿,色澤鮮黃,氣味清香,綿軟滑爽。
2.理化指標:水分≤13%,蛋白質≥8%,粗脂肪≥2.8%,直鏈淀粉12.0%至18.0%。
3.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: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(guī)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