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沒有洱海,大理將會怎樣?假如洱海的源頭一片污水橫流,洱海又會怎樣?
洱源縣,洱海之源,又被稱為“高原之鄉(xiāng)”。大理各族人民的“母親湖”洱海入水量的60%均來自于洱源,彌苴河從這里流淌而過,茈碧湖靜靜地佇立在這里。
如果要了解洱海,一定要到它的上游彌苴河看看?!按蟮匚男摹鄙鷳B(tài)文學作家云南采風團近日來到彌苴河岸,探尋茈碧湖,溯源洱海,了解洱海上游治理的決心與擔當,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。追尋一股清流,揭開源清流潔洱海清的秘密。
“懸河”彌苴,
樹立源頭意識做出源頭貢獻
洱源作為洱海的主要水源地,有大小支流560條,徑流總量4.39億立方米,支流匯入彌苴河、永安江、羅時江后,呈“川”字型由北向南注入洱海,占洱海平均徑流量的60%左右。
彌苴河是洱海的重要補水來源,其水質、水量的變化深刻影響著洱海全湖的水質?!霸搭^的水質不好,整個洱海的壓力就更大?!痹诙纯h副縣長早浩洋看來,作為洱海的上游,樹立源頭意識和做出源頭貢獻,是每一個洱源人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相關資料顯示,彌苴河流經右所、鄧川、上關等主要鎮(zhèn)鄉(xiāng),歷史悠久。從下山口到洱海入湖口全長22.28公里。河岸線,就是洱海清流的“關鍵線”。
采風團來到彌苴河岸時,河堤兩旁依舊是翠綠蔥蘢,掩映得河水清幽而靜謐?!皬涇诤蝇F(xiàn)在的水質常年保持Ⅱ類水,沿岸群眾的保護意識也逐漸增加?!?早浩洋向采風團介紹道,“為了解決農業(yè)面源污染問題,洱源縣放棄了高耗水、高耗肥的獨頭蒜種植業(yè)?!?
彌苴河岸邊的古樹。肖琪 攝
“可以說犧牲是巨大的?!痹绾蒲蟊硎荆蔼氼^蒜是縣里經濟效益最高的作物,種植面積最大時接近10萬畝。如今,這里沒有了一顆蒜?!?
“那現(xiàn)在人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什么?”采風團成員、云南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聞冰輪十分關心當?shù)厝嗽谏鷳B(tài)保護進程中的生計問題。
“我們除了給農戶生態(tài)補償,另外還在嘗試與企業(yè)合作探索規(guī)?;N植,每年推行綠色生態(tài)種植17萬畝。建立彌苴河管護制度,挨家挨戶宣傳動員保護彌苴河,聘請20多名河管員,定期清理垃圾管護河道?!?早浩洋說道,“在全力推進洱海保護治理‘七大行動’‘八大攻堅戰(zhàn)’,實施‘湖泊革命’攻堅戰(zhàn)的過程中,我們取得了具有洱源特色的生態(tài)文明建設階段性成果?!?
如今,沿河周邊的村莊越來越多地享受到了生態(tài)紅利,來到河岸繁衍生息的野生動物也逐漸增多。
彌苴河兩岸青翠欲滴。肖琪 攝
構建生態(tài)修復體系,
建立生態(tài)壁壘
采風團沿著彌苴河堤行走,這條自唐代以來開始修筑的河堤,至今還分布著約1387.5畝的古樹群,樹種是以滇合歡、黃連木為主的河堤防護林,歷經幾百年的保護,形成了喬木、灌木、地被植物和地表、地下穩(wěn)定的立體生物群落。
每逢春夏,彌苴河邊游人如織,形成了“古堤春曉”的獨特美景。而流向洱海的潺潺河水,也變成了潔凈清流,滋養(yǎng)著沿岸村民的生活和心靈。
為了保護彌苴河,洱源縣將沿河周邊50米-100米的田地流轉出來建立生態(tài)隔離帶,進行生態(tài)修復。不僅僅是彌苴河,早浩洋介紹道,“我們采取自然修復與工程恢復相結合的方式,著力推進生態(tài)修復,在全縣范圍內的沿河、沿湖周邊地區(qū)恢復和建成生態(tài)濕地共2.47萬畝、生態(tài)隔離帶1.39萬畝,生態(tài)截污溝104公里、串珠式多塘193個、庫塘濕地500畝,建立了一道堅實的生態(tài)壁壘,形成了農田尾水‘灌溉渠匯集進截污溝,截污溝攔截進多塘濕地,濕地凈化入河道’的模式?!比缃?,洱源境內河道水質穩(wěn)步向好,污染物總量逐年削減,為洱海水質持續(xù)向好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采風團成員、中國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、中國散文學會理事,山西省散文學會會長譚曙方被彌苴河兩岸的景色所吸引。肖琪 攝
看著河岸佇立的一棵棵古樹伴著緩緩清流,采風團為洱源縣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的精神所感動?!盀榱税岩粭l河治理好,保護洱海的源頭,洱源縣下了這么大力氣,對生態(tài)保護的重視程度如此之高,這讓我感觸很深?!辈娠L團團長、中國作家協(xié)會原副主席、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黃亞洲說道。
如今,洱源縣加強河流、湖泊的保護治理,實施完成了3條主要入湖河流及干支流188公里生態(tài)治理工程,彌苴河、永安江、羅時江總體消除Ⅴ類及以下劣質水體,交界斷面水質持續(xù)改善,茈碧湖、彌苴河還被評為省州“美麗河湖”。
茈碧湖。肖琪 攝
構建清水入湖體系,
提升發(fā)展品質
洱源縣茈碧湖鎮(zhèn)茈碧湖北岸有一座美麗的梨園村,因栽種著7000余株樹齡為500年左右的古梨樹而得名。這里三面環(huán)山,每到梨花開放的季節(jié),花香彌漫在整個村莊,形成湖面波光瀲滟,梨園香雪成海的美景。然而這里也是茈碧湖的敏感區(qū),如果村子的污水直接排入湖泊,那也意味著洱海的污染問題將一直無法解決。不僅如此,梨園村自身的發(fā)展也將受限。
實際上,茈碧湖是彌苴河水系的組成部分,加強茈碧湖和梨園村的保護治理,是全縣經濟社會持續(xù)發(fā)展、綠色發(fā)展的關鍵。為此,茈碧湖鎮(zhèn)以提升茈碧湖水質為目標,推動“三清潔”、禁止非法捕撈等工作,確保管護范圍無垂釣、野炊、偷捕魚等行為。
采風團來到梨園村時,古梨樹上早已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,村子藏在樹里,幽靜深遠,宛如桃花源。
梨園村里掛滿了果實的梨樹。肖琪 攝
“為了實現(xiàn)不讓村內一滴污水進入茈碧湖,2017年3月,我們啟動實施了總投資1480萬元的污水收集處理回用項目?!倍纯h茈碧湖鎮(zhèn)環(huán)境保護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郭彥斌向采風團介紹道,“除了實現(xiàn)污水全收集,我們還進行了兩級深度凈化,對中水進行全部回用,用于灌溉北側的230畝干旱果園和300多畝環(huán)村面山植被?!?
梨園村污水收集處理回用項目的實施,不僅從根本上控制了入湖污染,有效削減了茈碧湖的污染負荷,同時還提升了鄉(xiāng)村人居環(huán)境和生態(tài)旅游品質,促進梨園村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2020年,梨園村被列為州級鄉(xiāng)村振興試點村,特色旅游發(fā)展得越來越興旺。
不僅僅是茈碧湖,如今,海西海、三岔河水庫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水質,“三庫連通”工程每年向洱海直補清水6000萬方以上,構建起河暢水清的清水入湖體系,為洱海水質連續(xù)7年保持為“優(yōu)”作出了積極貢獻。
碧波蕩漾的茈碧湖,映襯著梨園村的未來更加美好。而洱海的“綠色”靈魂還將更具活力也更加生動。
來源 | 中國環(huán)境, 記者 | 肖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