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?
有個事提醒一下大家
讓云團團康康是誰還沒有出去玩
啥?
沒想好去哪?
你可以
(點擊地名查看詳情▼)
去聞聞普洱的茶香四溢
去嘗嘗大理的絕味生皮
去開啟麗江的浪漫之旅
去感受怒江的驚心動魄
去體驗楚雄的彝族風(fēng)情
去了解曲靖的神秘“爨”文化
……
如果這些還不夠
那么今天
就和云團團一起走進
鎖鑰南滇 咽喉西蜀——
昭通
(寵粉,云團團可不是說說而已)
如果說云南的地圖是一只正在開屏的孔雀,那么昭通就是這只孔雀的頭。
▲ 昭通地形圖。制圖/Paprika
位于云南東北部的昭通,孤懸于云貴川之間。大約是和四川地緣靠近的緣故,昭通對四川有著天然的親近感,常有人戲稱昭通為“三川半”。
在明朝至清雍正六年之前,大約三百多年的時間,昭通還曾經(jīng)由四川管轄。而近代昭通出土的部分文物,大多帶有明顯巴蜀文化特征。甚至在現(xiàn)代的早些時候,昭通最北部的綏江縣,快遞地址都要寫成“四川省宜賓市其他區(qū)綏江縣……”
▲ 大山包雞公山。圖/圖蟲·創(chuàng)意
01
雞鳴三省的孔雀頭
提及大西南,云貴川三省的名字,總是相依出現(xiàn)。而云南昭通,就坐落在這三省的交界地帶。
▲ 位于曲靖會澤和昭通交界處黑頸鶴自然保護區(qū)的念湖。攝影/方托馬斯
▲ 大山包跳墩河區(qū)域,成群的黑頸鶴。攝影/艾焱
雖同屬于昭通,昭通各縣區(qū)人的生活習(xí)慣,卻各不相同,頗有些三省交融的“混血”之感。在生活習(xí)慣上,南部的巧家、魯?shù)榭h,類似于云南曲靖;東側(cè)的鎮(zhèn)雄、威信等縣,接近于貴州畢節(jié);而西北側(cè)的綏江、永善等縣,又像極了四川。
▲ 上圖:大山包冬季景觀。下圖:昭通魯?shù)辇垬滏?zhèn)。攝影/邱鋒
其中“混血感”最濃的,還屬一個叫做“雞鳴三省”的地方。
在這片峰聳水秀的峽谷,云南、貴州、四川三省之間的分界,一眼便知。一道峽谷,將三省的邊界安排得明明白白;發(fā)端自昭通烏蒙山區(qū)的赤水河,自峽谷中蜿蜒流經(jīng),與來自于貴州的渭河相遇后,匯成新的赤水,沖著四川攜手東去。
▲ 云貴川三省交界處,雞鳴三省景觀。圖中上半部分為云南,峽谷中間部分為四川,圖片最下面的部分為貴州。圖/視覺中國
站在昭通的岸邊,看著兩條河流匯聚后形成的浪花,颯爽地拍擊崖壁,蒸騰出繚繞的霧氣,頗有些“逝者如斯夫”的意境。
“五嶺逶迤騰細(xì)浪,烏蒙磅礴走泥丸?!?/strong>紅軍在長征途中,于昭通一帶巧渡金沙江,而后在昭通花房子一帶,召開了著名的“雞鳴三省會議”,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(nèi)的軍事領(lǐng)導(dǎo)地位。
▲ 金沙江流過昭通巧家金塘鄉(xiāng)。攝影/邱鋒
處于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銜接地帶的昭通,海拔相對較高,與之相匹配的,則是較寒冷的低溫。不同于四季如春的昆明,別號“秋城”的昭通,莫名有些蕭瑟之感。
▲ 巧家縣,金沙江白鶴灘原址。攝影/邱鋒
由高山、峽谷塑造的昭通,最高海拔達4040米,最低海拔只有267米。山陡谷深的昭通,是天然的水力發(fā)電站。白鶴灘水電站、向家壩水電站、溪洛渡水電站等多處巨型水電站,在昭通聚集。
其中最為雄偉的,莫過于金沙江畔的溪洛渡水電站。它的發(fā)電量,不僅可以滿足云南、四川兩省的用電需要,還可以供給華東、華中地區(qū),是中國“西電東送”的骨干工程。
▲ 白鶴灘水電站。圖/視覺中國
而白鶴灘水電站,則極具科幻感,宛若一座地下城,白鶴灘水電站的發(fā)電核心,就內(nèi)嵌在一座“地下城”之中。甚至有網(wǎng)友表示,白鶴灘水電站鳥瞰圖,像極了??恐Z亞方舟的船塢。
02
昭通昭通,不昭不通?
大抵三省交界的城市,在交通上多閉塞不便。加之地貌略微險絕,昭通的現(xiàn)代交通發(fā)展有些許緩慢。然而時常被當(dāng)?shù)厝苏{(diào)侃為“不昭不通”的昭通,在古時候,卻是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。
戰(zhàn)國時期,秦國避開群雄爭霸的中原戰(zhàn)場,自漢中平原繞道蜀中,將古蜀國納入秦國的版圖。秦國的胃口卻不止于此,對古蜀西南的“蠻夷之地”,亦野心勃勃。由是,李冰出任蜀郡太守后,在修建都江堰之余,以積薪燒巖的古法,劈巖開路,想要開辟一條由蜀入滇的通道——僰(bó)道。
▲ 鹽津豆沙關(guān)及五尺道。攝影/左濱洪
大多時候,拓荒者的意義,首創(chuàng)精神要遠(yuǎn)超最后的成果。即便在今天,對于許多國家而言,修建道路仍是一件工程巨大的工程。對當(dāng)時的秦國來說,修路耗時耗力,絕非是一件易事。加之蜀郡巖堅石硬,李冰修建的僰道,只打通了成都至宜賓一段。
公元前221年,大秦帝國一統(tǒng)天下,將軍常頞入蜀,他不但把李冰開鑿的僰道延長至朱提,也就是今日的昭通,更將這一窄道拓寬為五尺,之后,五尺道逐漸取代僰道,成為了這條秦代官道的名稱。
▲ 鏈接滇蜀的五尺道,讓昭通“鎖鑰南滇,咽喉西蜀”,是南絲綢之路上的要沖。制圖/Paprika
“烏蒙西下三千里,僰道南來第一城?!弊鳛?strong>由蜀入滇的第一站,昭通鹽津堪稱五尺道上的咽喉。昭通成為了一面鏡子,不僅拂去了云南的神秘面紗,也照亮了中原文化。
▲ 鹽津豆沙鎮(zhèn)的馬幫民俗表演。圖/視覺中國
五尺道昭通段的修建,使得中原和云南之間,“棧道千里,無所不通”,道路順暢了,互通有無的商業(yè)貿(mào)易自然也通暢起來。根據(jù)史料記載,漢武帝時,大批中原、巴蜀和東南沿海地區(qū)的商人帶著銅、鐵、丹砂、珊瑁等物資,經(jīng)五尺道自昭通進入云南地區(qū),而后又從昭通把云南的馬、牛等運往內(nèi)地。
▲ 鹽津豆沙僰人懸棺。攝影/邱鋒
后來,這些中原商人越走越遠(yuǎn),自昭通進入云南后,再入緬甸,甚至到達印度和孟加拉國一帶。而這,也就是學(xué)者后來所說的南絲綢之路(南絲綢之路和西北絲綢之路、海上絲綢之路,同為我國古代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)。
從這一角度而言,昭通非但不閉塞,還是不少古代商人打量世界的窗口。
▲ 昭通的北出口是鹽津豆沙關(guān),南出口則為五橋并行的魯?shù)榻祖?zhèn)。攝影/邱鋒
03
能商能武的“小昆明”
隨著商業(yè)貿(mào)易往來的頻繁,昭通與南絲綢之路一同成長。
昭通,不僅可以抵達云南的中心城市昆明,還可經(jīng)四川宜賓,連接長江水路。作為云、貴、川三省物資的集散地,昭通一度商賈云集,甚至在清末民初時,成為云南除昆明之外的第二大城市,被人稱作“小昆明”。
▲ 航拍昭通城。攝影/左濱洪
不同地區(qū)、不同民族的人,選擇留在昭通,在不斷地碰撞交融中,形成新的“昭通風(fēng)格”。今日的昭通古城,可一窺當(dāng)年的繁華。在這座沒有城墻的老城里,傳統(tǒng)的官式建筑、氣派規(guī)整的廟堂、以及街巷密集的民居,集片成群,甚至還有些民國時修建的法式建筑。
每到黃昏時分,當(dāng)夕陽的金光,將城門內(nèi)油亮的青石街面照亮,留下路人影影綽綽的身影時,總會有種夢回過去的錯覺。過往的車馬行人與今日的街景,在石板路上交錯投影,仿若古城的每塊磚縫里,都震蕩著過往喧囂的回聲。
▲ 昭通古城,老街上熱鬧非凡。攝影/視覺中國
在這些回聲中,“云南王”龍云的聲音,格外清亮。
在投考云南陸軍學(xué)校之前,昭通人龍云和其表弟盧漢,在當(dāng)?shù)?strong>經(jīng)營木材生意。他們時常利用金沙江水系,伐木順流而下,一路抵達四川宜賓。在與各地商人的往來中,練就了開闊的視野。
▲ 龍家宗祠。攝影/邱鋒
參軍后的龍云,在仕途上一路飆升。1927年,從唐繼堯手中獲得軍政大權(quán)之后,龍云主政云南長達18年之久。或許是在昭通時的從商經(jīng)歷,讓他認(rèn)識了更為寬廣的世界,主政云南后,龍云興辦實業(yè)、推動稅制和金融改革,重視教育的發(fā)展,誓在建造一個新的云南。
發(fā)展云南之余,龍云亦心懷天下。1937年,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,時任云南省主席的龍云,主動向國民政府請纓,將4萬多人的滇軍,整編為60軍出滇抗日。徐州會戰(zhàn)、臺兒莊戰(zhàn)役中,都有著60軍“善戰(zhàn)不怕死”的身影。而這些軍人,大多來自于昭通。
▲ 樹立在昭通古城的“共赴國難”紀(jì)念雕塑,仍可一窺滇軍當(dāng)年的熱血精神。圖/視覺中國
04
火鍋味兒還是米線味兒?
三省交界的地方,文化雜糅交融,在飲食上也多復(fù)合多樣。很多時候,昭通人自己都不太清楚,昭通的飲食底色,究竟是川味兒,還是米線味兒的。但對于辣椒的喜好,昭通和四川有著相似的基因。
昭通,是一座搖曳在炭火上的城市。由炭火烤制的昭通小肉串,不僅是昭通人的恣意江湖,還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在美食紀(jì)錄片中,充當(dāng)主角。區(qū)別于西北燒烤的“以大為美”,也不同于東北燒烤的“濃油赤醬”,昭通的小肉串,則有著更為精致的模樣。
點擊播放 GIF 0.0M
▲ 在昭通吃串,怎么也得五十串起步。視頻來源/紀(jì)錄片《人生一串》第一集
早些時候,昭通小肉串多使用干不動活的老耕牛,牛肉要切成小塊,才更易入味。一根竹簽串起一片牛肉,輕輕松松就能吃上一把。小巧的外形,并非是昭通小串“出圈”的關(guān)鍵,它的決勝秘密,主要藏在那鍋咕嘟冒泡的鹵湯里。
在昭通,肉串燒烤之前,要現(xiàn)在鹵湯里“泡澡”,待浸泡入味后,猛火快烤。燒烤時,牛肉內(nèi)部的鹵味被瞬間鎖住,暗紅色的肉質(zhì)表層,滲出明亮的油脂,顏色逐漸變得鮮艷起來。烤制六七成熟時,揚一把昭通人離不開的干紅辣椒,帶出竄起的煙火,將烤爐內(nèi)的氣氛,烘托到極致。
▲ 在昭通,吃小串兒辣椒放不夠容易破壞氣氛。圖片來源/《人生一串》第一集
除了烤肉串,昭通人還喜歡烤洋芋。一口大鐵鍋,幾塊柴炭,再加上一塊鋸片,組合成昭通最原生態(tài)的模樣。這種“吹灰點心”,是生活在烏蒙山區(qū)的昭通人,最割舍不掉的街頭小吃。
▲ 燒洋芋。攝影/邱鋒
烤好的洋芋,又黃又面,用刀片一切兩半,迸發(fā)而出的香氣,對味覺極盡挑逗。抹上些辛辣的“昭通醬”,或是撒點辣椒面,就可以直接入口。綿軟的洋芋,裹著昭通醬的味道,在齒頰間絲絲蔓延。
出于對洋芋的喜愛,除了烤食,昭通人還把洋芋做成油糕,放進早餐鋪子。在昭通,稀豆粉是油糕的官方CP,而但凡有油糕的地方,就有餌塊。
▲ 巧家周邊村莊的匠人在制作小碗紅糖,這項傳統(tǒng)的手工制糖技術(shù)已延續(xù)200多年。攝影/阮衛(wèi)明
如果早餐能吃上一頓油糕、餌塊、稀豆粉,這一天的滋味才算豐富。烤好的餌塊,抹上辣椒醬,放入油糕包裹起來,一口下肚后,油糕的香酥,餌塊的軟糯,加上辣椒醬的香濃,整個感官世界都充盈了起來。再喝上一口柔滑的稀豆粉,五臟廟也被拂熨得溫和踏實。
從某種意義上而言,煙火繚繞的早餐鋪子,或許是認(rèn)識昭通的最佳方式。
▲ 昭陽區(qū)大寨子鄉(xiāng),大家開心地共享美食。攝影/邱鋒
昭明之地
通達之城
如此寶藏的“混血”之地
有誰能不心動呢?
快抓住假期的尾巴
一起向昭通出發(fā)吧~
一個常規(guī)話題
老規(guī)矩!
下期你還想去哪個州市?
留言區(qū)交給你
點贊量第一速速安排!
作者介紹:“地道風(fēng)物”是《中國國家地理》旗下的原創(chuàng)內(nèi)容平臺,這里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,作為行走的風(fēng)物百科,立志踏遍中國每一寸土地河山,探尋風(fēng)物美食,傳播地域文化。
為助力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及云南亞洲象棲息地,省委網(wǎng)信辦聯(lián)合省政府新聞辦、省文化和旅游廳、省林業(yè)和草原局、省體育局、團省委、省森林消防總隊共同組織開展“‘象’往云南 為愛捐步”大型網(wǎng)絡(luò)公益活動。
快!戳下圖參與“‘象’往云南 為愛捐步”大型網(wǎng)絡(luò)公益活動,一起保護亞洲象!
來 源丨地道風(fēng)物、云南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