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6日電題:記者手記:一碗拌面兩種滋味
新華社記者董博婷、許晟、張曉龍
肉切片、蔥切段、蒜切瓣,青椒掏籽、菠菜摘葉、土豆去皮分塊……熱油里一滾,便以辛辣鮮香的味道給拌面菜注入靈魂。
待拉面出鍋過水,拌面菜澆頭而下,一份香氣蒸騰的新疆拌面便大功告成。
黑山村老百姓如今常吃的拌面。新華社記者許晟 攝
“這種面我們以前吃不上?!奔易±錾缴钐幒谏酱宓呐瑺柟旁倭Αね泻跆崮醽喿握f。
黑山村,大名叫喀讓古塔格村,屬新疆和田地區(qū)和田縣,海拔約2760米,氣候高寒、土地貧瘠。
在努爾古再力幼時的記憶中,每隔兩三個月,父親就要牽著驢去鄉(xiāng)上買米面,那時的昆侖小道既險又遠(yuǎn),來回一趟,耗時兩天。遇上大雪封了山,或是泥石流沖了路,家里就會有斷糧的風(fēng)險。
山腰上的木棧道是黑山村出山的老路。新華社記者張曉龍 攝
沒啥重要的事不出村,出村只買最基本的生活補(bǔ)給,是當(dāng)?shù)厝说墓沧R。以前村民們不吃蔬菜,價格高,難運(yùn)輸,還放不住。“每天也就一頓正經(jīng)飯,而作為正餐的拌面里只有肉,調(diào)味也只靠鹽,永遠(yuǎn)都是一個味道?!迸瑺柟旁倭貞浾f。
十來歲的時候,努爾古再力吃到了一盤大不一樣的拌面。那次父女倆天沒亮就上路,奔波兩天,才抵達(dá)和田縣?!帮堊郎鲜俏抑皼]見過的紅紅綠綠的菜,拌在面里特別香。回來之后,總是還想再吃一次,但很長時間都吃不到?!?她說。
把“紅紅綠綠的拌面”變成日常餐飲的,是脫貧攻堅,是基建。
2017年,黑山村建成一條通向喀什塔什鄉(xiāng)的盤山公路;2018年,一條35千伏的高壓電線翻越昆侖山,通向黑山村。壓抑多年的脫貧致富意愿得以釋放,黑山村迅速發(fā)生著巨變。
曾經(jīng)挨過餓的努爾古再力,在聽說大網(wǎng)電將接入之后,就跑到鄉(xiāng)上學(xué)了5個月的機(jī)器壓面技術(shù)。當(dāng)年冬雪到來之際,她回到村里,開起了第一家機(jī)械化面店。
現(xiàn)如今,走進(jìn)她的面店,和面機(jī)、切面機(jī)、大案板被擦得锃亮。接通電源,拉面、掛面、丁丁炒面、包子皮、餃子皮,各類面食都不在話下?!吧夂玫臅r候,一天能用掉20公斤面粉?!?
努爾古再力在面店工作。新華社記者張曉龍 攝
努爾古再力的面店里,還兼營著一些調(diào)料,醬油、香醋、番茄醬、白砂糖、肉餡料、桑子罐頭……都是近幾年黑山村流行起來的味道。
“現(xiàn)在我們頓頓葷素搭配,拌面菜也越來越多彩了。”努爾古再力力挺這些調(diào)味料,“有了它們,拌面的味道可比以前好多了?!?
一碗拌面,是一個村子的寫照。水電路未通時,黑山村村民的生活一如只有鹽的肉拌面;現(xiàn)如今,村民們離外面的世界“近”了,賺錢的點(diǎn)子也多了,生活也像如今的拌面一樣,豐富多彩、回味無窮。
架設(shè)在昆侖山上的電力線塔。新華社記者張曉龍 攝
從黑山村返回和田縣的路上,可以看到沿途的線塔,靜靜地矗立在昆侖山的峭壁上。它們順著山的筋骨,沿著路的脈絡(luò),插在大地的“穴位”上,像針灸一般,診治這山溝溝里的窮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