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中國酒文化重要支撐點的白酒,一直在生活消費和經(jīng)濟往來中擔(dān)當(dāng)著重要角色。高粱是生產(chǎn)白酒的主要原料。以高粱釀造白酒,我國獨步世界,久享盛名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,中國人釀酒的原料嘗試過無數(shù),但卻沒有任何一種糧食,能和高粱相提并論?!疤煜旅谰瞥龈吡弧?可以說,高粱已經(jīng)成為了中國美酒的靈魂。
起 源
如果沒有高粱,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版圖將不再彌漫著酒香,中國人的餐桌上將會少了很多滋味。
據(jù)現(xiàn)存可考的資料,高粱的真正身世乃是來自東非的古埃塞俄比亞。埃塞俄比亞位于北緯6-9度,境內(nèi)以山地高原為主。平均海拔高達近3000米,人稱“非洲屋脊”。由于緯度跨度、海拔高度差距大。雖地處熱帶,但各地溫度冷熱不均、降雨不均,恰好完全吻合了高粱喜溫、喜光的天性。
距今5000年前,古埃塞俄比亞人馴化了這種耐熱、耐旱的作物。高粱得到馴化之后,隨即沿東西兩個方向迅速擴散。往西,高粱開始了意義非凡的遠征。
約3500年前,高粱抵達北非乍得湖地區(qū)。居住于此的班圖人祖先由此開始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。很快班圖人的野心壯大,他們從尼日利亞——喀麥隆一帶出發(fā),征服了東非和南非的廣袤陸地,同時帶去的就有高粱種子。
往東,高粱伴隨人類商業(yè)文明開疆辟土。距今2800年前,高粱隨著阿拉伯商人船隊,從東非區(qū)域沿海路到達印度。
印度與中國,世界鼎立的兩大文明古國互通有無、互相激蕩。距今950年前高粱被引進中國后,改寫了中國人餐桌歷史的事件,自此開始了醞釀。
逆 襲
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,中國人釀酒的原料嘗試過無數(shù),包括但不限于大米、糯米、小米、玉米、小麥、大麥、蕎麥、豌豆,甚至紅薯、甘薯、馬鈴薯等,然而卻沒有任何一種糧食,能和高粱相提并論。
高粱不能作為世界糧食,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,就是口感不佳,在營養(yǎng)上也有缺陷。其實,從一開始,高粱就埋下了逆襲的基因,這就是——“天下美酒出高粱”。
在曾經(jīng)靠天吃飯的華夏大地,用稻米小米等糧食作物釀酒,一不小心就背上了“酒占人食”的罵名,而高粱的挺身而出,極大緩解了釀酒對人食的擠占。
遼金元朝后,蒸餾技術(shù)開始在中國普及,高粱終于迎來價值最大化的契機,因為它能蒸餾出最好的烈性酒,中國人稱之為燒酒。
明代以后,朝廷為治理水患下令廣種高粱,以其桔桿加固河堤,剩余的高粱籽除做民食及牲口飼料外,則用于釀酒。自此,高粱釀酒漸成主流,高粱這一被輕視的糧食,終于在釀酒領(lǐng)域大放異彩。
高粱為何如此適合釀酒?現(xiàn)代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高粱粒中除含有釀酒所需的大量淀粉、適量蛋白質(zhì)以及礦物質(zhì)外,最重要的是含有一種神奇的物質(zhì)——單寧。
適量的單寧,對發(fā)酵過程中的有害微生物,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,能夠提高出酒率。而單寧產(chǎn)生的丁香酸和丁香醛等香味物質(zhì),又賦予了白酒的特有的芬芳。
淀粉含量高、蛋白質(zhì)、脂肪含量低、食用適口性差這些典型特點,注定了高粱的命運,那就是——為中國白酒而生。
中國十二大香型白酒當(dāng)中,除米香、特香、豉香型酒以大米為主要原料,濃香、清香、醬香、鳳香、芝麻香、藥香、兼香、馥郁香、老白干香均以高粱為主要原料,幾乎可以說,高粱已經(jīng)成為了中國美酒的靈魂。
如今,中國每年白酒產(chǎn)量高達135億升,白酒消費占全球烈性酒總消費量的1/3,是全球最大的蒸餾酒市場,也是全球烈酒市場增長最快的國家,巨大的產(chǎn)量讓高粱美酒,走上了億萬中國人的餐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