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當本土豬種走向瀕危,我們如何找回兒時豬肉的味道?
半月談評論員姜剛 吳慧珺
豬肉,是我們餐桌上最為常見的一種肉類食品。然而,國內生豬養(yǎng)殖業(yè)大量從國外引進種質資源,普遍存在“重引進、輕培育,重雜交、輕保護”現象,遭遇“卡脖子”風險,國內部分本土品種面臨瀕危。近日,半月談對于這一現象的聚焦,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網友紛紛發(fā)出“本土豬是真的好吃,可惜吃不到了”、“現在的豬肉沒有兒時的味道了”等感慨。擺脫國外引種“依賴癥”已刻不容緩,需加快本土種豬種質資源的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制,齊抓共管讓“兒時的味道”重回餐桌。
在我國生豬養(yǎng)殖行業(yè),國外引種“依賴癥”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。究其根源在于,長期以來單純追求豬肉產量增長的需要,缺乏對生豬種質資源重要性的認識,加之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尚不完善,資源保護成本持續(xù)增加,保護主體內生動力不足。具體來看,與引種之后育出的生豬瘦肉率高、飼料的吸收率高、生長周期快相比,我國本土豬種生長周期慢、脂肪高、瘦肉率低,然而,二者在價格上的差距并不明顯,國外引種無疑成了不少養(yǎng)殖企業(yè)的“不二選擇”。
此消彼長,在國外引種和本土豬種之間上演。前有國外引種的大舉進攻,后有保護不力的推波助瀾,我國部分地方生豬種質資源流失嚴重,部分本土品種面臨瀕危。根據原農業(yè)部發(fā)布的《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“十三五”規(guī)劃》,在我國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瀕危品種列表中,37個豬品種處于瀕危、瀕臨滅絕或滅絕狀態(tài),其中橫涇豬、虹橋豬等8個品種的豬已經滅絕。豬種瀕危并非危言聳聽,而要正視面對,多方發(fā)力,扭轉長期依靠國外引種的局面。
打好種業(yè)翻身仗;深入實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;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現代種業(yè)提升工程……前不久出臺的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,對我國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作出一系列部署,為破解生豬種質資源“卡脖子”問題指明了方向。
一分部署,九分落實。為打贏這場種業(yè)翻身仗,各地要以強有力的機構統(tǒng)籌解決種業(yè)重大問題,首先要在種質資源“保護”上動腦筋、出點子,加大珍稀、瀕危、特有資源與地方特色品種收集力度,在登記在案的基礎上,依法依規(guī)予以保護。與此同時,加大投入力度,明確保種主體,落實保種責任,逐步建立健全國家和地方分級負責、重點突出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,切實做到應保盡保。
手里有“種”,心中不慌。要擺脫國外引種“依賴癥”,除了保護好種質資源外,還要打好“利用”牌,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(yè)沉下心,大力推進種業(yè)科技自主創(chuàng)新,加大本土種豬遺傳資源的基礎研究,啟動實施重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選育突破性生豬優(yōu)良品種,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,將豬“種”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里。